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文,完成第後面小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①在*傳統教育裡,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這...

練習題3.26W

問題詳情:

閱讀下文,完成第後面小題。應有格物致知精神①在*傳統教育裡,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這...

閱讀下文,完成第後面小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在*傳統教育裡,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裡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恰當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②但是傳統的*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境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來源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裡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裡,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④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⑤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

⑥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⑦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質,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⑧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嚮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⑨由此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瞭解,為什麼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的發現。

⑩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學生大部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⑪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⑫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裡,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裡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文化的一部分。

1.傳統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徑是                  ;這樣做的根據是                     

                                                                                   

2.第⑩段從囗囗和囗囗兩方面對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一些*讀書人的頭腦進行了闡述。

3.下列對本文的分析敘述,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批判了傳統儒家的教育觀念,強調了科學探索活動中懷疑求真態度的重要*。

B.傳統的*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是由於*人並不注重尋求新知識。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是因為*人把探索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D.*學生“面臨著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於*學生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踐,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意動手。

4.綜觀全文,“格物致知”需要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5.作者認為在科學、人文學和個人行動方面都要重視實驗精神,請任選一個方面結合例項談談你的認識。

【回答】

1.途徑是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依據是真理是由聖人領悟並傳給一般人的,研究聖人的經書即可得到真理。

2.原因   表現

3.C

4.新知識要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實驗的過程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實驗者要有眼光、勇氣和毅力。

5.科學實驗在科學(特別是在自然科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毋庸置疑。可以說,沒有實驗,就不會有現代科學技術,在某種意義上也就不可能有現代社會。如愛迪生髮明電燈,居里夫婦發現鐳,都經歷無數次的實驗。

科學實驗是科學理論的源泉。綜觀自然科學的整個發展歷史,任何一個科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都離不開科學實驗的佐*。他們或則是直接建立在科學家們大量實驗現象的發現、觀察和探索之上;或者是學者提出了大膽的設想或理論模型,甚或在演繹的基礎上提出了理論的預言;但是不論這樣的理論看起來是多麼合理,在數學上又完美無缺,但是在得到實驗驗*之前,它仍不能成為科學的定論。因此我們說,科學理論正確與否必須接受實驗的檢驗.愛因斯坦說:“一個矛盾的實驗結果就足以*一種理論”這句話高度概括了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實驗舉足輕重的地位。(意義與例項相結合闡述)

【解析】

1.

試題分析:題幹是“傳統儒家“格物”“致知””,綜合第三段“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和第四段“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 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 般人”第六段:“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可得到*。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2.

試題分析:檢索區在第十段,“因為這個文化背景,*學生大部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談的是原因,“*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談的是表現。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3.

試題分析:A原文是“但是傳統的*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批判了傳統儒家的教育觀念不妥。B“這是由於*人並不注重尋求新知識”理解錯誤。D“*學生面臨著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說法過於絕對擴大了範圍,原文是“*學生大部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4.

試題分析:“格物致知”需要具備的條件有哪些可以理解為如何做到“格物致知”,*檢索區在5678幾個自然段。

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5.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在科學、人文學和個人行動方面都要重視實驗精神,請任選一個方面結合例項談談你的認識”,要注意審題,選擇熟悉的一個方面解答,不要面面俱到,注意分條。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