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三國論蘇轍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

練習題2.22W

問題詳情:

三國論蘇轍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

三國論

蘇轍

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蓋嘗聞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後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見也。悲夫!世之英雄,其處於世,亦有幸不幸邪。

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孫、劉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擊勇,此譬如兩虎相捽,齒牙氣力,無以相勝,其勢足以相擾,而不足以相斃。當此之時,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項籍乘百戰百勝之威,而執諸侯之柄,咄嗟叱吒,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盪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衝,徘徊而不進,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於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就其所長以制我於一時,而我閉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憊矣。

今夫曹公、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於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蓋劉備之才,近似於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術。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獨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而不能純,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於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衝,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於二袁之間,困於呂布而狼狽於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西向以逆高祖      逆:違背

  B.則勇者不足恃也    恃:依仗

  C.以自輔其所不逮    逮:及

  D.所欲而不遂        遂:成功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

  C.困於呂布而狼狽於荊州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D.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10.下列各句中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旨在闡明不一定要有過人的智勇,而要能將他人的智勇為己所用,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B.作者借古喻今,立論的目的在於諷諫當時北宋王朝,與其父的《六國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C.文章雖重在說理,但也很講究形象*。如形象地描寫了項羽“咄嗟叱吒”的英雄氣概,劉邦“百敗而志不折”的頑強毅力,讀來動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備。

  D.文章例舉了很多歷史人物,實際上是以劉備和劉邦為主要論*物件,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的結論。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120分)

【回答】

8.A(A、“逆”有“違背”的意思,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廉頗藺相如列傳》)句。但結合語境這裡應為“迎戰”“抗擊”。 B、“恃”是“依仗、憑藉”的意思,課文中就有“老婦恃輦而行”(《觸龍說趙太后》)。C、“逮”有“逮捕”和“及”的意思,前者如: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後者如“逮奉聖朝,沐浴清化”(《陳情表》)。D項中,“遂”為“成功、順利”的意思。如天遂人願)

9.D(A、兩個“之”都是結構助詞,相當於“的”。B、兩個“則”均為連詞,表假設,意義上都作“那麼”, “就”講。C、兩個“於”都為介詞,表被動,意義上都作“被”講。D、第一句的“以”用作介詞,應解為“憑”,第二句的“以”用作連詞,是“因為”之意。)

10.C(“劉邦”,應為“劉備”)

附譯文:三國論

如果天下的人都膽怯而只有一人勇猛,那麼這位勇猛的人將獲勝;如果天下的人都糊塗而只有一人擁有智慧,那麼這位智者將獲勝。但當勇猛的人碰到同樣勇猛的人,那勇猛就不能依靠了;同樣,聰明的人碰到同樣聰明的人,那麼光是智慧也不足以依靠。單單依靠智慧和勇氣是不能夠平定天下的,所以天下之難才會蜂擁而起且難以平定。我曾經聽說過:古代那些英雄的君主,在遇到那些有智慧和勇氣之人時,總是用他們看似不智慧不勇猛的方法去戰勝對方,後來真正的勇氣和智慧才能體現出來。可悲啊!世間的英雄,他們處在世上,也有幸運和不幸的區別呀!漢高祖、唐太宗是憑他們世上其他人的智勇而得天下;而曹*、劉備、孫權則是智勇相當的人相遇,從而失去了得到整個天下的機會。用智謀對付智謀,用勇力來攻擊勇力,這就好比兩隻老虎相互爭鬥,爪牙、氣力相當,誰也贏不了誰,他們的勢力足以相互騷擾對方,卻不能把對方一舉消滅。在這個時候,可惜沒有人以漢高祖那樣的辦法來制服對方。從前項羽乘著百戰百勝的威勢,成為諸侯的盟主,叱吒風雲,發洩著怒氣,向西攻打劉邦,那情勢飄搖浩蕩就像狂風暴雨來臨一般。天下人都以為漢即將滅亡了。然而劉邦卻憑藉著看似不智不勇的方法,擋住了項羽進*的衝要之地,使項羽來回徘徊而不能前進,他的愚魯遲鈍足以被天下人嘲笑,但最後能擊敗項羽而後等待項羽死去,這是什麼緣故呢?人的勇敢和力量,如果不停使用,就必然有消耗竭盡之時,而智謀用久了而未成功,必然有所疲憊懈怠而不復振作。對方想用長處在短時間內製服我,我關上門將他擋在外面,使他達不到他所要達到的目的,使他陷入攻不下想走卻又不能退走的境地,那麼項羽就已經失敗了。現在曹*、孫權、劉備,都知道用他們的才能相搏,卻不知道用自己的不足去取勝。世上議論的人說:“孫權比不上曹*,而劉備比不上孫權。”劉備只是智謀略缺且勇猛不足,所以有比不上兩人的地方,但他不知道用自己的不足去取得勝利,那也就夠糊塗的了。劉備的才能近似劉邦,卻不懂得劉邦使用這種才能的方法。過去劉邦用來使用自己的才能,他的方法有三個:先佔據有利地勢,以此顯示他奪取天下的形勢;大批招攬韓信、彭越這些才能出眾的將領,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有勇敢敏銳、剛烈勇猛的精神卻不表現出來,來大大挫傷項羽猖狂的氣勢。這三個方法,三國的君主中都沒有能施行的人。只有一個劉備接近卻未能做到,而他內心卻還有自以為是而沾沾自喜之情緒,想要裝做愚笨卻不能做到遲鈍,想要做出果敢敏銳卻不能達到。這兩種想法在心中糾纏,還沒有確定,因此所做的事不成功,要達到的願望不能實現。放棄天下而進入巴蜀,是進入不合適的地方;用諸葛亮那治理國家的才能,卻正處於紛亂的爭戰之中,是用了不恰當的將才;不能忍住一時憤恨之心,不能避開自己的不足,親自率兵去打別人,那麼這種任*使氣的行為是不值得稱道的。啊!當他在二袁之間疲於奔命,被呂布所困,在荊州倉皇狼狽,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卻從未放棄自己的志向,不能說不像高祖的風範,但最終不懂得用來發揮自己才能的方法。古代的英雄,只有漢高祖是沒人比得上吧。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現代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