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帝國最後的榮耀》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李舜臣靠著一己之力,竟和日本傾國打了一個旗鼓相當,其天才和可怕之處,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帝國最後的榮耀》經典語錄

日本人的門第觀念,有甚於*魏晉。儘管經歷了“下克上”的戰國時代,舊有秩序趨於崩潰,可有些傳統根深蒂固,即便是用卓絕的武力也不可能徹底消除。像秀吉這種一個泥腿子出身的農民,他可以布武天下,可有些事情卻沒法隨心所欲——比如混入貴族階層。在日本史上,這也叫公家和武家的矛盾,也就是傳統貴族和武士集團之間的矛盾。 日本有四大姓氏:源、平、橘、藤原,各地守護大名或多或少都是這四系的源流子嗣。如織田信長,就是平氏之後;武田信玄和德川家康,是源氏苗裔;上杉謙信則是藤原族胤。兩邊來往,必得先對一遍家譜,比一比祖上的風光。 像一些重要職位,比如象徵武家最高權柄的徵夷大將*,必須要源氏之後才能擔任,別家再有能耐也不行。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傳統,根深蒂固,無人能去撼

當時駐守朝鮮的明*尚有一萬六千餘名,分為川兵與浙兵兩部。顧養謙為了讓日本人感覺更舒服,和談氣氛更*,毅然決定先把浙兵撤回國來,只留下劉綎的川*協助防守。 吳惟忠、王必迪、駱尚志等浙*將領對這個命令沒有太大抗拒,在入朝的這幾年裡,南兵已經在朝鮮戰場付出太多犧牲,現在是時候回去休整一下了。 於是,這些戚家*的後裔們點起兵馬,在朝鮮君臣依依不捨的挽留下退出朝鮮。這些偉大而樸實的戰士憑藉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幾乎所有人的真心尊重,朝鮮人視他們為真正的勇士,日本人看見他們掉頭就跑。而當他們返回祖國的時候,等待他們的卻是……殺戮!

這個世界,總是分成派系的。朝鮮有東人黨,西人黨;日本有文治派武斷派;而在大明的東征*裡,南、北二*也早已涇渭分明,各自形成自己的基礎力量與上層關係。遼東*靠的是李如鬆和李的家族勢力,而南*依靠的,則是嘉善人袁黃和紹興人宋應昌等浙籍朝廷大員。 一旦貼上了派系的標籤,爭端的*質便會發生轉變,從唯對錯論變成唯派系論,乃至、甚至是唯籍貫論。

我們已經知道的那點歷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猶如一滴滴水。而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又是何等粗疏膚淺。秉筆直書和實事求是是*史學的優秀傳統。但由於受了時代環境的限制和現實功利的驅使,一些人,包括史學從業者,卻不能對歷史進行客觀的觀察和公正的思考。而當歷史淪為*工具時,它甚至成了被肆意踐踏和任意塗抹的奴隸。

自己之所以還活著,僅僅因為尚有剩餘價值可以利用。只要自己被*沒有價值,便會被大明毫不留情地拋棄,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出手保他。

我們除了李如鬆、*子龍等名將之外,還必須記住許儀後、郭國安、朱均旺、陳申、蘇八這幾個名字,像這些幾乎被歷史埋沒和遺忘的*普通百姓致敬,並將他們的故事一直流傳下去。

有時候,針對一個歷史人物的古怪抉擇,當客觀分析無法解釋他的行為時,試著探查他的心理狀態,反而能獨闢蹊徑。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五月,日本“大*王”豐臣秀吉發兵入侵朝鮮,氣焰甚囂塵上。他們攻入王京,“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庫,蕩然一空,八道幾盡沒,旦夕且渡鴨綠*”。朝鮮“請援之使,絡繹於途”。明神宗召集廷議,認為“朝鮮屬國,為我藩籬”,是“必爭之地”。當年七月,明朝就派出了第一支援朝抗倭的*隊,反應不可謂不速。然而這一仗竟接連打了將近七年,其間起伏跌宕,曲曲折折。不過最終的結果是“諸倭揚帆盡歸”, 明神宗“御門受俘”,明朝總算贏了。東北亞又回到了原來的秩序。

這些都是為了中華安危而浴血奮戰的*英雄,他們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只能以數字來代表的士兵,即使成了數字,也不該被湮沒在故紙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