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造句 > 

“朱絲欄”造句,怎麼用朱絲欄造句

造句2.07W

避開尺書鯉素的落寞,尋覓朱絲欄的行箋。

書牘的講究不僅在行文的流暢。文辭的典雅、稱謂的得體,還要講究書法的藝術。一般來說,法書宜用楷書或行楷、行書,尤其對尊長或新交,忌用草書。原因很簡單,是讓人一目瞭然,閱讀便利,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信箋的式樣雖然多種多樣(舊時公文多用十行箋,而私牘多用八行箋,根據信箋紙的大小不同,分為大、小八行),但對尊長或新交則宜用朱絲欄的八行箋,而用於弔唁或自己在服中(即為父母長輩戴孝期間)的信札忌用朱絲欄而改用烏絲欄。箋紙的摺疊應是字跡向內,先一直疊,次一橫折,大小略如信封。這是最為禮貌的式樣。若是字跡向外則是反折,用以報凶或表示絕交,最應避忌。

朱絲欄造句

放在一張長方形的矮腳琴桌上的黃綾套子的《太上感應篇》首先映入她的眼內。她拿起那套書,翻開來看。是朱絲欄夾貢紙端端正正的楷書。

從小讀周作人,讀俞平伯,讀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兩位長衫人物的袖裡清*,儘管都吹過歐風,淋過美雨,無恙的依舊是那一盞苦茶,那一株古槐,朱絲欄間浮動的墨影永遠是三味書屋和春在堂的疏影。說頹廢,那是最後一代文化貴族的頹廢;說閒散,那倒不是秦淮夢醒燈火闌珊的閒散:是鐘鼎胸襟供養溫山軟水的脫俗。周作人給俞平伯的信有一封說:「陶淵明說讀書不求甚解,他本來大約是說不求很懂,我想可以改變一點意義來提倡它,蓋欲甚解便多故意穿鑿,反失卻原來淺顯之意了」。這是知堂一生盤桓心頭的偏愛,做人為文從來不屑穿鑿,不屑甚解。

標籤:造句 朱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