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閲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以下小題。送韓汝度還關中①[明]何景明華嶽②雲台萬里情,高秋落日眺秦城。黃河一線通滄海, ...

練習題2.32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以下小題。送韓汝度還關中①[明]何景明華嶽②雲台萬里情,高秋落日眺秦城。黃河一線通滄海, ...

閲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以下小題。

送韓汝度還關中①

[明]何景明

華嶽②雲台萬里情,高秋落日眺秦城。

黃河一線通滄海,  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韓汝度:作者友人。因上疏指斥時政,被奪官還鄉。關中:古代指陝西一帶,也是韓汝度的家鄉所在。②華嶽:即華山,古稱西嶽,北瞰黃河,南臨秦嶺。雲台:即雲台峯,華山北峯。下文“仙人掌”在華山朝陽峯。

15.同樣寫黃河、華山之景,本詩與陸游的“三萬裏河東如海,五千仞嶽上摩天”相比,在景物描寫的視角上有什麼不同? 請簡要分析。

16.作為一首送別詩,本詩是怎樣抒情的?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

15.陸詩以平視、仰視的角度,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突出黃河之遠,華山之高,鮮明突兀,氣象宏偉;而本詩則是俯視的角度,是站在華山頂上俯視秦城,突出華山之高,黃河之細,居高臨下,視野開闊。

16.①“萬里情”直抒胸臆,韓汝度回到家鄉後,雖然與詩人遠隔萬里,但二人感情相連,表達了詩人在送別時依依惜別之情。②詩人想象韓汝度歸去後登上華山,遠眺秦城,俯瞰黃河的快意舒暢,表達了對友人罷官還鄉的安慰之情。

【解析】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賞析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一一出自宋代詩人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這兩句描寫了淪陷區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了嚮往之情。黃河滾滾東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嶽華山高聳,直*雲霄。詩人大筆如椽,極力讚美祖國的山河。然而這美好的河山卻一直被金人佔領,字裏行間流露出悲痛之情。用誇張手法極力讚美祖國半壁河山的壯麗,正所謂“以樂景寫哀,則哀感倍生”。而本詩中從“眺”“一線”可判斷描寫角度為“俯視”。

【考點定位】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技巧點撥】寫景的五個特*:一、從描寫景物的角度去賞析。不同詩歌寫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於空間順序,有的偏重於**描繪,有的則從人物感覺器官角度去描寫景物。我們在閲讀時,讀出這些角度的話,就能讀懂詩歌寫景的特*。(1)空間角度:凡寫景總有一個順序,高低、上下、內外,無論怎樣,總是層次分明。蘇軾《鷓鴣天》,上片寫景,由遠到近、由高到低,層次分明。“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先寫遠處林盡頭,高山清晰可見,再寫近處翠竹遮隱牆頭,小池塘旁長滿枯草,蟬聲四起,接下來“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見空間順序是寫景詩句鑑賞的一個角度。(2)**角度:詩歌中所寫景物**不同,把不同**的景物組合到一個畫面中,就收到詩中有畫的效果,鑑賞時可以從景物**角度分析寫景特*。王維《田園樂》中“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兩句詩,紅綠相映,**分明,讓人聯想到一夜春雨過後鮮豔的桃花盛開,碧綠的柳絲籠罩在若有若無的水煙之中的迷人景象。“紅”“綠”兩種**在鑑賞時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賞析詩歌抓表示顏*的詞語,分析繪形繪*的畫面美,寫景的特*就突出了。(3)感覺器官角度賞析:詩歌中作者寫景,往往從自身的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去寫,這就要求我們在賞析時,把詩人所見所聞所感的內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這首詩,描寫對象是雪,詩中句句寫雪,可作者依次從自己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寫來,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覺是又一個鑑賞角度。二、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詩人寫景時,除安排順序外,總要運用一些表現手法。最常見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寫方式,前者如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襯哀情;後者如動靜結合(或以動襯靜)、虛實結合(或以虛寫實),這些手法是我們在鑑賞詩歌時需要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的。王昌齡《送魏二》前兩句寫實景,是送別時的環境描寫,後兩句虛景,想象別後的情景,虛實結合,擴大意境,深化主題。表現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更加精*,賞析時當然不能錯過了。三、從詩歌的結構特點角度賞析。古詩講究起承轉合,詞一般上片寫景敍事,下片抒情議論,如果一首詩詞沒有按一般規律寫作,那在結構上就會有自己的特*,鑑賞時需要對這方面的特點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寫景,或景語作結,或前後照應好,結構嚴謹。這些都是詩歌結構方面的特*,是賞析時容易忽略的,我們一定要有結構觀念,從結構角度鑑賞詩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維的《田園樂》,依次寫了紅桃、綠柳、落花、啼鶯,一句一景,並且“落花”照應“桃紅”“鶯啼”照應“柳綠”,使詩歌結構嚴謹,這一點同樣可以成為這首詩寫景的一大亮點,而不應只看到它**方面的特*。四、從錘鍊字詞的角度賞析。古人寫詩非常注重字詞的錘鍊,留下了如“一字師”的佳話,“推敲”的故事,鑑賞時抓住這些運用傳神的字詞,可以瞭解所寫景物的特點,營造的意境,表達的感情,甚至可以瞭解一首詩的結構特點。“昨夜一枝開”“僧敲月下門”“春風又綠*南岸”“遙看瀑布掛前川”……詩句中都有運用傳神的字眼,這些字眼的運用,把整個景物都寫活了,能給人一種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一個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現了景物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鑑賞詩歌怎能把這些遺忘呢?五、從修辭角度賞析。文學作品描寫景物離不開修辭的運用,修辭能把景物寫活,古典詩歌也不例外,寫景詩句中同樣也會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誇張、對偶、雙關、互文、設問、反問等,這些修辭不僅能形象生動地再現事物的特徵,而且能恰到好處地表現作者感情,也能使詩歌語句整齊,體現音樂美。鑑賞時同樣不能忽視修辭的欣賞。“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句寫景的詩句只能從修辭的角度探討其妙處,探討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該題中應從“從描寫景物的角度去賞析”。

16.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題為送別詩,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對於離別總是歌吟不絕。在這濃濃的感傷之外,往往還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抒發友情,或用於寄託詩人自己的理想抱負。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別詩往往洋溢着積極向上的青春氣息,充滿希望和夢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風貌。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所以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吟詠的一個永恆的主題。一般是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有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詩歌題目通常以“贈、別、送”等字眼。送別內容有寫夫妻之別、親人之別、友人之別,也有寫同僚之別,甚至寫匆匆過客之別。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藝術特點,有的格調豪放曠達,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詞淺情深。如從詩中“萬里情”,可分析運用了直抒胸臆。

【考點定位】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易錯*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詩歌情感的豐富*。可從理解詩中寫了什麼(人、事、物,即題材)入手。詩中寫了什麼,涉及哪些對象,這些對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幾乎每一首詩都有詩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説都有指向詩人自己。如寫戰爭,戰爭涉及到發動戰爭者,百姓,國家。對百姓的同情,對戰爭的厭惡,對國家的憂慮,對戰爭發動者的憎恨,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寫送別,涉及友人和自己。寫離別之時,是表達對友人的不捨;寫友人離別之後的美好生活,是對友人的祝福;寫友人離別後旅途的艱難,是對友人的關心和擔憂。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詩人嚮往或對自己的感慨。如該題中 “萬里情”從中分析出送別時依依惜別之情。

知識點:

題型: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