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8-11題。(12分)古典詩歌的“情理交通”這裏所說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詩歌的美感;...

練習題2.7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8-11題。(12分)古典詩歌的“情理交通”這裏所說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詩歌的美感;...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8-11題。(12分)


古典詩歌的“情理交通”


這裏所說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詩歌的美感;“理”則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側重指一種人生體悟。詩歌是抒情的藝術,但我以爲沒有純粹的“情”或純粹的“理”。在優秀的詩歌作品中,“情”和“理”總是共生交織的,也就是說,情感和體悟總是同時出現的。凡體悟都帶有一定的情感,而從情感中也總能得到一些體悟。這些情感和體悟是超越了技術層面的東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體驗,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讀懂古人,和他們息息相通,深入到他們的心靈中去,真正地理解他們的人生,進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這樣,讀詩就不再是文學鑑賞或研究層面的一種行爲,而是上升爲一種生命方式,一種活法。這纔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


讀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那麼豪雋,那麼豁達,那麼純淨,那麼不經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濃縮在一場雨中,我們的人生也隨之綻出洗禮過的清新和*芳。再讀黃仲則的《*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那種孤寂,那種落寞,那種憂患,那種清醒,我們在人生低谷當中不都曾有過這樣的情形嗎?可誰能象黃仲則說得這樣透徹?


名篇之所以爲名篇,名句之所以爲名句,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可以挑動別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長時間的共振和迴響。我在讀古詩詞時經常有一些篇句縈迴腦際。僅以近古的創作而言,比如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湖夜雨十年燈”,比如吳文英的“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比如袁凱的“*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比如張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懷明月夜中行”,他們會讓我感到愛情的馨香,友情的溫暖,鄉愁的沉重,韶華的流逝。這些詩句象烙鐵一樣,會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記。


在爲一家期刊作龔自珍詩選時,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選入了一首一般選家都不會注意的《己亥雜詩》第八十首:“夜思師友淚滂沱,光影猶存急網羅。言行較詳官閥略,報恩如此疚心多。”爲何如此?龔定庵寫出了我的心聲!在講解部分我寫道:“詩有多種讀法,其中一種與年齡和閱歷有關。如上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詩,以前我讀不懂,大概也是不會選的。但近日先師嚴迪昌先生遽歸道山,在寫完一篇紀念他的文章之後讀到這篇作品,則如中雷擊,轟然而有共鳴,剎那間體會到了定庵寫下此二*字時內心的沉痛和悲涼。”


讀詩,說到底是讀人,讀人生,能讀到這個境界是一種幸福。


8. 下列關於“情理交通”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所謂“情”,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感;所謂“理”,則更傾向於指人生體悟。


B. 在優秀詩歌中,沒有純粹的“情”和“理”,兩者常常共生交織,同時出現。


C. 我們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讀得懂詩歌,而技術層面的東西是沒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僅指詩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織,更指讀者要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去和古人“交通”。


9. 根據文章內容,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 黃仲則的《*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對孤寂與落寞的感悟,讀到這首詩的人都會很有這樣的感觸。


B. 名句之爲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們普遍存有的情感、體悟,從而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


C.“愛情的馨香、友情的溫暖、鄉愁的沉重、韶華的流逝”和上文黃庭堅、吳文英、袁凱、


張文光的詩句內涵並不是一一對應關係。


D. 由於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雜詩》第八十首“思師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讀後作者“如中雷擊”,於是他讀懂了詩歌的“沉痛和悲涼”。


10. 對全文意思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A. 讀者能不能讀懂詩歌,不僅和他的藝術修養有關,更和他的人生體悟相關。


 B. 常人的境界不高,因爲他們沒有把讀詩上升到一種生命方式。


 C. 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印記”的,應該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關係的詩句。


 D. 我們的人生體悟能幫助我們理解詩歌,詩歌反過來也能給我們的人生以啓示。


11. 作者以前讀不懂《己亥雜詩》第八十首,現在讀懂了。請根據原文說說其讀懂的原因(3分)。


                                                                              

【回答】

8. D(A“情”還包括“美感”;B“常常”不對,原文是“總是”;C“技術層面”是讀懂詩歌的基礎)


9. A(原文“我們在人生低谷當中不都曾有過這樣的情形”暗含有過這樣情形的人才能對這句詩特別有感觸,而不是“讀到這首詩的人都會”)


10. B(偷換概念,強加因果)


11. 作者的人生體悟已經上升到能讀懂它的程度(1分);


作者當時的處境和這首詩所描繪的情境相似,引起了作者的共鳴(2分)。

知識點:單元測試

題型:未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