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名人語錄 > 

荀況經典語錄

荀況經典語錄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今河北邯鄲)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善說”比較,此外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觀點。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代表作品《荀子》,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觀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反對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規律),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執行法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並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寫《勸學》就是為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積善成德”,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人。荀子的文學思想是注重實用,提倡質樸。他的文章說理透闢,結構嚴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語錄體發展為標題論文,標誌我國古代說理文趨向成熟。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今存《禮》、《知》、《雲》、《蠶》、《箴》五首小賦。《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數為荀子的著作,少數出於門人之手。內容涉及哲學思想、*主張、治學方法、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著名的註釋有唐楊倞的《荀子注》和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

《荀子》為文的特點,在於“雄渾”。其學問淵博精深,所以行文氣魄巨集大雄渾,有包容諸家的氣概。比如《勸學》總結了治學經驗,為後世傳誦宗法。在《富國》《王霸》篇中,縱橫於古今,引述歷代興亡鑑轍。而《天論》篇,則探微扶隱,極宇宙之玄奧,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氣勢雄渾,為諸子所不及。後人稱其文“學分之足,了數大儒”(《藝概•文概》)可謂中的之論。

唐代楊倞曾為《荀子》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註釋校訂者才增加。包括清代王先謙,*時代的樑啟雄。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

荀子作品一覽:《荀子》、《勸學第一》、《修身第二》、《不


經典語錄
標籤:荀況 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