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名詞解釋 > 

述而不作什麼意思,“述而不作”的解釋

【述而不作的拼音】: shù ér bù zuò

述而不作的意思

【述而不作的近義詞】: 人云亦云、照本宣科

【述而不作的反義詞】: 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述而不作的意思】: 只是闡明前人的成說;自己並無創新之見。

【述而不作出處】: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成語接龍】: 【述而不作】  →【作奸犯科】  →【科班出身】

【述而不作造句】:

•這是春秋戰國時常用的辦法,都說述而不作,實在是自我作古。

述而不作的思想對*的發展有著消極的影響。

•究竟應當怎樣評判儒家經典詮釋“述而不作”之詮釋正規化的理論優缺?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

•*近代將“創新”與“保守”看作價值相反的兩極,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文化態度便成為孔學研究的一個爭論焦點。

•孔子的人*思想是沿著歷史與現實、古與今(“述而不作”)和天與人、*與命(“*與天道”)的雙層致思路線的邏輯*互動展開的。

•這種阻礙作用主要表現在由《周易》模式化思維帶來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經世致用的功利思想,述而不作的研究方法和解題模式推理的低階化傾向。

•面對西陵我“述而不作”,力求將這一切化為永恆。

•在一定意義上,“述而不作”成為了其後儒家經典詮釋基本的形式特徵。

標籤:述而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