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42、(16分)“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把人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占人口多數...

練習題3.04W

問題詳情:

42、(16分)“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把人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占人口多數...

(16分)“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把人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占人口多數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物件。他主張設立各級學校,教授儒家經典,將他們培養為“篤於禮薄於利”“以天下為憂”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35~95年)認為,學校教育優於家庭教育,培養演說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標。他還認為,完美的演說家“不能僅有超群的演說天賦,還要有完美的品格”“能盡公民之義務,能在公私事務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導國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礎”。

(1)閱讀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體良教育主張的相同點。(4分)

材料二  嚴復認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眾而貴自由”“講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體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並重”。

1912年,蔡元培批評清*的教育宗旨說:“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同年,中華*教育部公佈的《教育宗旨》規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95年,《中華*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

(2)閱讀材料二,概括*近現代教育目標的特點;結合時代背景對此進行分析。(8分)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歐洲教育的傳統。19世紀,英國知識界對教育的內容展開爭論。一派認為,科學(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應該是教育的主體內容,它是文明的基礎和核心,是國家富強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養紳士,而是要滿足社會的現實需要,但科學在教育中幾乎沒有獲得應有的分量。另一派則認為,古典人文科目(語言、文學、哲學、歷史、數學等)仍然應該是教育的核心內容。人文教育不僅追求純粹知識,還是人類實現美、快樂、自由和道德的途徑。類似的爭論在近現代很多國家都發生過。

(3)概述這一教育爭論在英國出現的時代背景。(4分)

【回答】

*

(1)相同點:教育的主要物件不是全體民眾;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重要方式;教育要培養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為國家服務。

(2)特點:將德、智、體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標準;不同時代對教育目標都有所補充、發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養的標準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為核心;這一主張一度成為中華*的教育宗旨。新*成立後,教育方針強調培養社會主義的勞動者;改革開放後,強調培養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全面發展的人。

(3)時代背景:工業*的興起;科學技術的發展;理*主義的發展。

知識點:現代*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教育事業的發展

題型:綜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