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18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

練習題1.15W

問題詳情:

 (18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

 (18分)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事關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樑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為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遊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漢書·食貨志上》

材料二 竊謂四民之中,惟農最苦,農夫寒耕熱耘,霑體塗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蠶婦沾蠶、績麻、紡緯,屢屢而積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極矣。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間為之災。幸收成,則公私之債交爭互奪。谷未離場,帛未下機,已非已有矣。農夫蠶婦所食者,糠而不足;所衣者,綈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畝,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故其子弟遊市井者,食甘服美,目睹盛麗,則不復昔歸南矣。至使世俗俳諧,共以農為嗤鄙,誠可哀也。況聚斂之臣於稅之外,巧取百端,以邀功賞。

——司馬光《溫國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我們改革經濟體制,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相互聯絡的環節和方面。這種改革,是在黨和*的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的,是社會主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進行,只應該促進而絕不能損害社會的安定、生產的發展、*生活的改善和國家財力的增強。

——選自《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兩則材料一定程度體現了*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依據材料比較歸納其異同。(6分)

(2)材料二中司馬光言及的“四民”指的是什麼?(1分)依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古代農民困苦的原因有那些?(5分)

(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20世紀50年代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進行了什麼改革?70年代末*推出什麼重大舉措來調整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 (4分)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從材料一、二至三,*農村土地所有制的變化。(2分)

【回答】

 (18分)(1)共同點:農民*勤勞作是農業生產的主動力;小農經濟脆弱;農民負擔沉重、生活困苦(賦役沉重或*,自然災害);男耕女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農業受到商業的衝擊(5分)。

異:材料一體現精耕細作的特點。(1分)

(2)四民:士農工商。(1分) 原因:賦稅徭役沉重或封建剝削、高利貸剝削沉重;自然災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併;生產工具較簡陋,生產效率低下:人多地少;戰爭等。 (任意五點得5分)

(3)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2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分)

(4)從封建土地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土地*(集體所有制) (2分)

知識點:古代*的經濟

題型:綜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