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小題。漢字究竟起源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的年代,...

練習題2.09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小題。漢字究竟起源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的年代,...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小題。

漢字究竟起源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我認為,這也就是漢字發展的歷史。

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紅質黑紋的*陶為其特徵。其後的龍山文化,則以薄質堅硬的黑陶為其特徵。值得注意的是:半坡*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物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這種刻劃,但為數不多。刻劃的意義至今雖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質的符號,如花押或者族徽之類。我國後來的器物上,無論是陶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傳統。特別是殷代的青銅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劃文字,和這些符號極相類似,由後以例前,也就如由黃河下游以溯源於星宿海,或者*原始文字的孑遺。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陶上的花紋。結構雖然簡單,而筆觸頗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繪畫,如人形、人面形、人著長衫形、魚形、獸形、鳥形、草木形、輪形(或以為太陽)等等,畫得頗為得心應手,看來顯然在使用著柔軟*的筆了。有人以為這些繪畫是當時的象形文字,其說不可靠,當時是應該有象形文字的,但這些圖形,就其部位而言,確是花紋,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類似文字的刻劃,又有使用著顏料和柔軟*的筆所繪畫的花紋,不可能否認在別的質地上,如竹木之類,已經在用筆來書寫初步的文字。只是這種質地是容易毀滅的,在今天很難有實物保留下來。如果在某種情況下,幸運還有萬一的保留,那就有待於考古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和幸運的發現了。

總之,在我看來,*陶和黑陶上的刻劃符號應該就是漢字的原始階段。創造它們的是勞動*,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6.文中說半坡*陶上的刻劃“是具有文字*質的符號”,下面可以作為理由的一項是:

A.我國古代的器物上有“物勒工名”的傳統。

B.半坡*陶上的刻劃比較簡單,因而意義至今尚未闡明。

C.半坡*陶上的刻劃常見,而黑陶上的刻劃為數不多。

D.半坡*陶上的刻劃雖沒有意義,但和器物上的花紋明顯不同。

7.文中“當時是應該有象形文字的”,可作為推斷根據的一組是:

(1)*陶上的花紋雖然簡單,而筆觸頗為精巧。

(2)*陶上所刻劃的人和物的形狀,已具有象形文字的特點。

(3)*陶上有類似文字的刻劃。

(4)*陶上的花紋表明當時已使用顏料和柔軟*的筆。

(5)古人寫在竹木上的文字容易毀滅,難以保留至今。

A.(1)(3)    B.(2)(3)

C.(3)(4)    D.(4)(5)

8.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漢字的歷史距今已有六千年。

B.仰韶文化的*陶上的刻劃符號和龍山文化的黑陶上的刻劃符號都是原始文字。

C.半坡*陶上的刻劃的意義已能解釋,而龍山黑陶上的刻劃的意義尚未闡明。

D.半坡*陶上的刻劃是最早的象形文字。

【回答】

6.A

7.C

8.B

【解析】

試題分析:

6.A項對應資訊在文章第二段“我國後來的器物上,無論是陶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傳統。特別是殷代的青銅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劃文字,和這些符號極相類似,由後以例前,也就如由黃河下游以溯源於星宿海,或者*原始文字的孑遺”,根據後來“物勒工名”沿襲的傳統,推測那就是一種文字*質的符號。而B.C.D項都不能作為理由。

【考點定位】本題考查學生篩選資訊和概括資訊的能力。

【思路點撥】這是一道考核篩選並整合文中資訊的能力的題目,題乾的表述一般為“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者“正確的一項”,錯誤選項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題目沒有區別,答題時注意閱讀題幹,找準區位,然後對讀,尋找細微的差別,A項是對文章第二段內容的理解概括。

7.題幹問的是“文中‘當時是應該有象形文字的’,可作為推斷根據的一組是”考查學生理解能力,“(1)*陶上的花紋雖然簡單,而筆觸頗為精巧”說的是*陶上花紋的特點;“(2)*陶上所刻劃的人和物的形狀,已具有象形文字的特點”說的是“已具有”並不能*“當時是應該有”;“(3)*陶上有類似文字的刻劃”,“類似”說明已有參照;“(4)*陶上的花紋表明當時已使用顏料和柔軟*的筆”說明有顏料、有筆可以推斷應該有象形文字;“(5)古人寫在竹木上的文字容易毀滅,難以保留至今”說的是古人寫在竹木上的文字容易毀滅。因此選C項。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定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閱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此題就是對文章三、四段內容理解概括的基礎上命制的選項。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作者觀點的能力。A項,“漢字的歷史距今已有六千年”範圍有誤,原文在文章第一段“半坡遺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C項“半坡*陶上的刻劃的意義已能解釋,而龍山黑陶上的刻劃的意義尚未闡明”說法有誤,第二段“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紅質黑紋的*陶為其特徵。其後的龍山文化,則以薄質堅硬的黑陶為其特徵。值得注意的是:半坡*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物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這種刻劃,但為數不多。刻劃的意義至今雖尚未闡明”。D項“半坡*陶上的刻劃是最早的象形文字”說法有誤,第三段“有人以為這些繪畫是當時的象形文字,其說不可靠,當時是應該有象形文字的”。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定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型別,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選項A項C項混淆範圍,D項偷換概念。

知識點:論述類文字閱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