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陸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

練習題1.84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陸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陸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登乾道八年進士第。至行在,士爭從之遊。教人不用學規,有小過,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懷於中而不能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初調隆興靖安縣主簿。丁母憂,服闕,改建寧崇安縣。少聞靖康間事,慨然有感於復仇之義。至是,訪知勇士,與議恢復大略。因輪對,遂陳五論,帝稱善。未幾,除將作監丞,為給事中王信所駁,詔主管台州崇道觀。還鄉,學者輻湊,每開講席,戶外屨滿,耆老扶杖觀聽。光宗即位,差知荊門*。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於庭復今其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唯不可訓者,始置之法。其境內官吏之貪廉,民俗之習尚善惡,皆素知之。荊門為次邊而無城。九淵以為:“郡為四集之地,荊門固則四鄰有所恃,否則有背肋腹心之虞。”乃請於朝而城之,自是民無邊憂。罷關市吏譏察而減民稅,商賈畢集,稅入日增。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為變,諸司交薦。丞相周必大嘗稱荊門之政,以為躬行之效。紹熙三年卒,會葬者以千數,諡文安。初,九淵嘗與朱熹會鵝湖,論辨所學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為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深之病。

(選自《宋史·陸九淵傳》,有刪節)

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於利,所習在利,斯喻於利矣。故學者之志,不可不辨也。誠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其於利慾之習,怛焉為之痛心疾首。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之。由是而進於場屋[注],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學、胸中之蘊,而不詭於聖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職,勤其事,心乎國,心乎民,而不為身計,其得不謂之君子乎!

(節選自陸九淵《白鹿洞書院講義》)

[注]場屋:科舉考試的地方,又稱科場。

1.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至行在,士爭從之遊    行在:旅途中居住的地方

②少聞靖康間事          靖康:北宋最後的年號名

③因輪對,遂陳五論      輪對:官員輪值上殿陳奏

④為給事中王信所駁      為:因為

⑤怛焉為之痛心疾首      怛:憂傷

⑥而不詭於聖人          詭:怪異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2.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於庭復令其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

B. 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於庭復/令其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

C. 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於庭復令/其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

D. 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於庭/復令其自持狀以追/為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為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陸九淵天資聰穎,勤于思考。他三四歲的時候,就提出天地的盡頭在哪裡這樣的問題,並深入思考以至廢寢忘食。

B. 陸九淵關心國事,胸有大志。少年時就有為國報仇的理想,為官後曾尋訪智者勇士,與他們共商恢復中原的方略。

C. 陸九淵治理有方,政績顯著。他修築城池,消除邊患,罷免稽察,關閉集市,減少稅額,荊地民風民俗為之改變。

D. 陸九淵傳道授業,受人景仰。他還鄉講學,求學的人很多,甚至有長者拄著柺杖來聽;去世後,數千人為他送葬。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有懷於中而不能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

(2)郡為四集之地,荊門固則四鄰有所恃,否則有背肋腹心之虞。

5. 朱熹請陸九淵將講稿寫成《白鹿洞書院講義》,作為學子必讀之文。從節選內容看,怎樣做才能成為文中所說的利國利民的君子呢?請簡要概括。

【回答】

1. C    2. D    3. C   

4. (1)(1) 對心存困惑卻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陸九淵就給他逐條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裡想的一樣。(2)荊門郡是四方彙集的地方,荊門鞏固了,四鄰就有所依靠,否則就會有腹背受敵的憂患。   

5. ①要志向高遠,追求道義;②要善於反省,時時勉勵;③要言行一致,身體力行。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

①至行在,士爭從之遊,意思是“他到皇帝停留的地方後,讀書人爭相和他交往”。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

④為給事中王信所駁,意思是“被給事中王信駁斥”。為:被。

⑥而不詭於聖人,意思是“而不會違背聖人之道”。詭:違背。

排除有這三個句子的選項。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後要停頓,並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後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後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覆等修辭;尤其要關注“曰”“乎”“於”“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

句子大意是:只要有老百姓訴訟,無論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讓訴者自己拿著狀子去追查,為他們定下日期,他們都如約而至,於是陸九淵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裁決,大多以調解為主。

其中,“皆得造於庭”,狀語後置句,後面斷開;“其自持狀以追”是“復令”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C項。

故選D。

【3題詳解】

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註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

C 項,“關閉集市”錯。原文是“罷關市吏譏察而減民稅,商賈畢集,稅入日增”,意思是“陸九淵又罷免集市的官吏稽察,減輕民稅,於是商賈都聚集到這裡,稅收日漸增加”,“罷”的物件是“市吏譏察”,不是“關閉集市”。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賦分點的落實。本題關鍵詞有:(1)“懷”,想法、困惑;“曉”,明白;“條析”,逐條分析;“悉”,完全、全部。(2)“為”,是,表判斷;“固”,鞏固;“恃”,依靠;“虞”,憂患。

【5題詳解】

本題考查篩選並概括重要資訊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審清題幹要求,找出對應答題區域;然後翻譯這部分內容,理清思路;最後分條概括。

首先找到原文,逐條概括。“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於義,所習在義,斯喻於義矣”,這就是說,要志向高遠,追求道義;“誠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這就是說,要善於反省,時時勉勵;“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之”,在志向高遠、善於反省的基礎上,要言行一致,身體力行。這樣就能成為文中所說的利國利民的君子。

【點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陸九淵,字子靜。他三四歲的時候,就問父親天地的盡頭在哪裡,父親笑而不答。陸九淵便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以至廢寢忘食。到了童年時期,他的舉止與一般的孩子不.一樣,見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乾道八年(1172) ,陸九淵考中進士。他到臨安( 皇帝停留的地方)後,讀書人爭相和他交往。他教育人不按照學規,弟子如有小的過錯,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時讓人汗顏愧疚。對心存困惑卻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陸九淵就給他逐條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裡想的一樣。他最初擔任隆興靖安縣主簿。遭遇母喪,服喪期滿後,改任建寧崇安縣主簿。陸九淵小時候聽說靖康年間發生的事,就心懷感慨,想去復仇。到崇安縣後,便尋訪智者勇士,與他們共議恢復中原的大計。在官員輪值上殿陳奏的時候,陸九淵陳述了五論。陸九淵的議論贏得了皇帝的好評。不久,擔任將作監丞,但被給事中王信駁回,皇帝詔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觀。陸九淵還鄉時,學者雲集,每次開席講學,門外脫下的鞋子滿滿的,甚至有些年高的人拄著柺杖來聽。光宗即位後,陸九淵被派遣到荊門主管*事。只要有老百姓訴訟,無論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讓訴者自己拿著狀子去追查,為他們定下日期,他們都如約而至,於是陸九淵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裁決,大多以調解為主。只有對於那些實在不可訓導的人,才繩之以法。對境內官吏的貪廉,民俗的善惡,他平素都瞭如指掌。荊門雖然臨近邊境卻沒有城,陸九淵認為:“荊門郡是四方彙集的地方,荊門鞏固了,四鄰就有所依靠,否則就會有腹背受敵的憂患。”於是,陸九淵奏請朝廷,在荊門築城,從此以後,百姓沒有了邊境之憂。陸九淵又罷免集市的官吏稽察,減輕民稅,於是商賈都聚集到這裡,稅收日漸增加。一年之後,這裡政令通行,民俗為之一變,各部門交相推薦他。丞相周必大曾經稱讚荊門的政事,認為是陸九淵身體力行的結果。紹熙三年去世,前來送葬的有幾千人,諡號文安。當初,陸九淵曾經與朱熹在鵝湖相會,對學習內容的論辯多有分歧。等到朱熹知南康時,陸九淵去探訪他,朱熹邀請陸九淵到白鹿洞書院,陸九淵為學子講授《論語》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聽講的人深受感動,甚至有人落下眼淚。朱熹以為陸九淵所講切中了學者隱深的頑疾。

(選自宋史《宋史.陸九淵傳》,有刪節)

人們所通曉的事理,是由他學習的內容所決定的,而學習的內容又是由他的志向決定的。如果志向在於道義,那麼他的學習內容就合乎道義,他的學習內容合乎道義,他就明白道義。如果他的志向在於利慾,那麼他的學習就一定在利慾上,他的學習在利慾上,他就只明白利慾。所以說求學的人的志向,是不能不分辨的。如果切實能深深地反思自身,那麼就不可以讓自己同小人同流合汙。那些追求利慾的行為,實在讓人感到痛心疾首,真是悲傷啊!一心一意地追求道義,並且每天勉勵自己,廣泛地學習,詳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堅定地實踐自己的志向。做到了這樣再走進科場,他的文章一定能寫出平日所學,抒發心中所想,而不會違背聖人之道。做到了這樣再進入仕途,他就一定能夠勝任他的職責,勤於政務,心繫國家,關心百姓,而忽略個人的得失,這樣的人不能不稱為君子吧!

(節選自陸九淵《白鹿洞書院講義》)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