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

練習題2.63W

問題詳情: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13.下列劃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那麼       B.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有以:有什麼辦法

C.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D.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遺:丟棄

14.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B.兵刃既接,棄*曳兵而走

C.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D.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15.下列語句從句式角度看,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義

C.何以利吾國                    D.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1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4分)

(2)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3分)

(3) 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 (2分)

【回答】

13.C

14.B

15.C

16.(1) 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 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揹著或者頂著東西了。(2) 這就跟拿兵器殺人,然後說“殺人的不是我 是兵器”有什麼不同呢? (3) 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國家就危險了!

【解析】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本題採用句子形式考查學生對實詞的一詞多義的理解。在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根據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C解釋不正確, “必”的意思是“一定”。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4.

試題分析:此類文言虛詞題,一般要結合具體語境,去判定某一虛詞的具體用法和意義。其他三個是轉折關係,B為修飾關係。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5.

試題分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式的理解判斷能力。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A、B、D三項都是介詞結構後置句;C為賓語前置。

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6.

試題分析::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庠、序,都是學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申,反覆陳述。孝,尊敬父母。悌,敬愛兄長。義,道理。 頒白,頭髮花白。頒,同“斑”。負,揹著東西。戴,頂著東西。第二句是狀語後置句和判斷句,在翻譯時應體現出來。第三句,交,互相;徵利,追逐利益。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不耽誤百姓的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採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麼遺憾的了。百姓生養死喪沒有什麼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後)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佔奪(種田人的)農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現在,富貴人家的)豬*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屍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麼兩樣呢。

孟子回答說:“王為什麼張口就說利呢?只要講仁義就行了。假如王說:‘用什麼使我的國家獲利呢?’大夫說:‘用什麼使我的采地食邑獲利呢?’士和平民百姓說:‘用什麼使我自己獲利呢?’上層下層互相從對方那裡謀取財利,國家就危險了!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國家有一萬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國家有一千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百,這不能說不多了。但如果以義為後(把義放在後)、以利為先(使利在先),那麼大臣不殺掉國君而全部奪取他的財利,就不會感到滿足。沒有一個有仁心卻遺棄父母的人,沒有一個講道義卻把君王擺在次要位置上的人(懷有仁義之心的人不會遺棄父母,不會怠慢君王之所急)。王只講仁義就行了,為什麼一開口定要說到利?”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