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1.下列詩句按其描寫的節日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①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②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練習題3.11W

問題詳情:

1.下列詩句按其描寫的節日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①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②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1.下列詩句按其描寫的節日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①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②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③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④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A.②④③①    B.①④③②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回答】

A

【解析】

試題分析:該題考核文化常識。①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根據“九日”、“登高”判斷應是重陽節②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根據“新桃換舊符”即張貼新對聯,可判斷應是春節③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根據“下月輪”即桂花好像從月中墜落,可判斷應是中秋④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根據“元夜”“燈”可判斷應是元宵節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易錯*示】文化常識涵蓋的內容較多包括科舉制度、地理方位、對人的稱謂以及計時單位等等。元旦:正月七年級,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上元: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準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一天禁火寒食,以後演變為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清明: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上巳: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採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端午: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划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裡,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七夕: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此日夜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韋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重陽 :九月初九。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於是便有了這一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茱萸少一人。" 臘日 :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除夕 :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佈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知識點: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