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增一阿含經》經典語錄

《增一阿含經》經典語錄

佛教基礎經典。北傳四部阿含之一。東晉僧伽提婆譯。51卷(一作50卷)。因經文按法數順序相次編纂,故名。相傳原由前秦曇摩難提誦出梵本,竺佛念傳譯,曇嵩筆受,後經道安、法和考正,僧契、僧茂助校漏失,盡錄偈頌。但譯文未能盡善,故由僧伽提婆加以修訂。據《精刻大藏經目錄》(支那內學院編)記載,別譯零本現存30種。《增一阿含經》與南傳《增支部經典》大體相應,後者收經比前者為多。此經原為四分八誦,但現行本除“牧(放)羊品”下標有“第四分別誦”外,其餘各分均不標誦。全經共有52品,472部經。其中《序品》一經,以頌文概敘本經意旨,以及囑付流佈等事。其餘各品次第系一法至十一法。

此經記述佛陀及其弟子們的事蹟;闡述出家僧尼的戒律和對俗人修行的規定;論述小乘佛教的主要教義等。經中也多處提示了“六度”、“三乘”等大乘菩薩道思想,還記載了第一次佛經結集之菩薩藏集結(一般稱大眾部集結),阿難在窟內與諸大聲聞完成四阿含的集結後,又發心會同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集集結大乘菩薩道經典,“世尊所說各各異,菩薩發意趣大乘”,讚歎“方等大乘意玄遂”、“難明難了不可觀”。當然,作為小乘基本經典,此經的重點在說施戒涅槃等事及各種因緣故事,故又為勸化者所專習。本書同其他三部阿含一樣,系記載基本佛教教義的重要典籍,在印度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為研究佛教產生以及當時北印度*、宗教、哲學等提供了資料。


經典語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七佛通戒偈)

貪淫如時雨,於欲無厭足, 樂少而苦多,智者所屏棄。 正使受天欲,五樂而自娛, 不如斷愛心,正覺之弟子。 食福經億劫,福盡還入獄, 受樂詎幾時,輒受地獄痛!

此身無數劫,經歷彼河浴, 及諸小陂池,靡不悉周遍。 愚者常樂彼,暗行不清淨, 宿罪內充軀,彼河焉能救? 淨者常快樂,禁戒清亦快, 清者作清行,彼願必果成。 設護不與取,行慈不殺生, 守誠不妄語,心等無增減, 汝今於此浴,必獲安隱處。 彼河何所至?猶盲投乎冥。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云何為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設吾無此二力者,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又無此二力者,終不於優留毗處六年苦行,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以我有此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於無餘涅盤界而般涅盤。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 無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

佈施及平等,慈心護思惟, 有此三處所,智者所親近。 此間受其報,天上亦復然, 緣有此三處,生天必不疑。

彼是無知。彼有怒心,不與行相應,彼人不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萬端,不脫於苦。

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云何為五?一、*力二、親族之力三、田業之力四、兒力五、自守力是謂女人有此五力,便輕慢夫主。夫有一力,盡覆蔽彼女人,所謂富貴力也。

*受想行識,非我及我所, 若知真實義,於彼無所著。 心無所著法,超出*結縛, 了達一切處,不住魔境界!”

諸比丘,當滅?恚,我*汝等得阿那含。”

長者白佛:“貧家恆行佈施,又飲食粗弊,不與常同。”世尊告曰:“若佈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然不用心意,復不發願,復無信心,由此行報,所生之處不得好食,意不貪樂,意亦復不樂著於好衣裳,亦復不樂著好田業,心亦不著五欲之中,正使有僕從奴婢,亦復不受其教。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報。若長者佈施之時,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當至誠用心,勿有增損,廢后世橋樑。彼若所生之處,飲食自然,七財具足,心恆樂五欲之中,正使有奴婢使人,恆受其教。所以然者?由於中發歡喜心故。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