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愛情劊子手》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擁有生命的代價,就是要忍受生命的侷限*。

《愛情劊子手》經典語錄

“莎爾瑪,我現在要說的話聽起來可能不愉快,但我認為很重要。讓我試著表達清楚。如果兩個人共同擁有某個時刻的回憶或某種感情,如果兩個人的感覺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可以說,只要兩個人還活著,就有可能重建那樣珍貴的感情。但那個過程也是很不容易的——畢竟人都會變,愛不會永遠停駐——但還是不無可能。兩個人可以充分溝通,試著建立一種與原來的感情非常近似的真誠關係,因為真誠的愛是一種純粹的無條件的情感。”

我們生活的四個既定事實與心理治療息息相關: 我們每一個人和我們所愛的人都會面臨死亡。 我們必須按自己的意願營生的自由。 我們總歸是孑然一身的孤獨者。 人生並無顯而易見的意義可言。

根本的焦慮源於個人的千方百計---也許是自覺地,也許是不自覺的----要解決生活中難以接受的事,要解決生存的“既定事實”

一個人必須學習和死者共存,才能學會與生者共存。

這種“應該多做一些”的感覺反映的是內心深處渴望掌控人力所無法掌控的事。當一個人為了“應該多做一些”感到愧疚,那就表示確實有一些事情是可以做的——這個讓人安心的念頭在面對死亡時有助於將我們誘離可憐無助的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精心設計的幻覺裡,認為人可以無止境地發揮能力與追求進步(至少在中年危機出現之前),總相信生命就是不斷向上成就些什麼,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力就可以。

我們都是尋求意義的生物,就生物學觀點而言,我們的神經系統的組織適合腦自動分門別類匯聚外來的刺激。意義的主導作用也不可小覷:面對雜亂無章的事件,我們感到束手無策,因此設法加以整理,加以組織,從中獲得製品外在事物的感覺。更重要的是,意義帶來的價值觀,行為因而有規範可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回到“為何”之類的問題,自然匯出“如何”之類的疑問的*。

As a general rule, the less one’s sense of life fulfillment, the greater one’s death anxiety.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生命實現感越弱,死亡焦慮感越強。

I come to believe that the fear of death is always greatest in those who feel that they have not lived their life fully. A good working formula is: the more unlived life, or unrealized potential, the greater one’s death anxiety. 我現在相信,愈是覺得人生過得不充實的人愈是覺得死亡可怕。這是一個十分管用的公式;生命愈多空白,或尚未發揮的潛能愈多,死亡焦慮也愈大。

一週後的最後一次見面,我得知她的眼淚一個星期都沒有停過。上次回家路上,她去看克麗絲,像以前一樣坐在墓旁為女兒流淚。但那天的眼淚流個不停,她躺下來抱住克麗絲的墓碑,愈哭愈厲害―但現在不只是為克麗絲哭,她終於能為所有的事、所有失去的一切而哭。她也為兒子哭,為一去不復返的歲月、為他們的人生如此不堪而哭,為兩個無緣見面的女兒哭,為雙胞胎的父親哭—不論他是誰、在做什麼。她為她的丈夫哭,為已經消逝、他們共同擁有過的充滿青春與希望的日子哭。她甚至為可憐的母親和姊妹哭,雖然二十年前她就已將她們從生命中抹去。但最多的還是為自己而哭,為她渴望但一直無法實現的人生而哭。

尋求意義與尋求歡樂相當類似,的用迂迴的技巧,不能單*直入。意義得之於有意義的活動。越是可以追求意義,意義越是飄渺不可得。以正襟危坐唯理是尚的態度探求意義,不啻於緣木求魚。在心理治療,一如在現實生活,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則意義不求自來,這也是心理醫師戮力以赴是目標。

我們生活的四個既定事實與心理治療息息相關:我們及我們所愛的人終將不可避免地會死亡;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人終究是孤單的;最後一點,生命本沒有明顯的意義或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