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解“語”:語文老師教給青少年的論語課》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什麼是朋友?大略而言:同門為朋,同志為友。一起跟隨同一個老師學習,就是朋;有共同的志向,就為友。朋友就是一起學習、有相同志向的人。

《解“語”:語文老師教給青少年的論語課》經典語錄

古人稱理論知識的訓練為“學”,生活實踐的體驗為“習”。切切實實地去體會,體會什麼呢?就是學的內容,關鍵便在這裡。儒家講的學問,是怎樣的學問?注意,可並不是僅指詩詞文章,讀書好就是學問好嗎?博聞強識就是君子嗎?未必。哪怕你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只要你做人好、做事對,就是大學問。《論語》之中,有許多處印*了這一點。如何*成德,就是學問,儒家的學問。

孔子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弟子,叫宰予。他曾經問孔子,老師,父母去世之後要為之守喪三年,如果一個君子三年不出來做事,那對國家也是很大的損失啊,為什麼不能少一些呢?孔子說那你覺得多長時間好?宰予回答說一年。孔子接著又問,那麼你安心嗎?宰予說我安心。孔子說,你安心那你就可以只守一年。待他離開後,孔子說宰予不孝啊,人還是嬰兒時,大約三年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離不開父母的照料,不然就活不下去,那麼父母去世了,你為父母守孝三年,又有什麼過分的呢?

17、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君有君道,臣也有臣道。後世的儒家名流荀子就曾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討論怎麼做臣子。他認為,作為大臣,應該做到順、敬、忠三個字,而其中的忠又是分等級的,有頭等的忠臣,有次一等的忠臣,有下等的忠臣,還有國家的奸賊。

“時習之”,就是隨時隨地能反省,開始反省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然會有會心的微笑。比如說你又一次看到有人摔了一跤,這次你不笑話她了,而是伸手幫她撿起飯盒,問一句同學沒事吧?當你看到她感謝的表情浮現在梨花帶雨的臉頰上時,你的心中也會跟著有微微的喜悅,這就是“悅”。“悅”不是大笑、狂笑,你哈哈哈哈一頓笑,那是發瘋。“悅”是有得於心,會心的笑。如果是在大學,說不定一段美麗故事的開端就已經寫好了,未成年人嘛,就算了。

如今豐富的物質享受、令人驚異的現代科技,讓許多從前想也不敢想的問題變得輕而易舉。但我們依然無法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安放自己的內心?*不在方程的解中,無法求導,也無法積分。但在孔子與弟子們的對話中,埋下了線索。所以,我們需要閱讀它。

《學而》是總綱,告訴我們三件事:一、儒家的學問,是學習如何*成德的。二、學問的方法,就是隨時隨地從生活中去體會。三、對待學問的態度,就是不怨天、不尤人,反省自身。因此,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在編纂《春秋》時使用春秋筆法的孔子,用詞一向是極為嚴謹的。顓臾是魯國的附庸國,如果真的該打,可以用什麼字呢?《孟子》中說:“徵者,上伐下也。”“徵”字多用於上對下的懲治,也有遠行的意思。而另一個字“討”,則有宣佈罪行並加以抨擊的意思。所以此處用“征伐”最好,表明上君懲治下臣,名正言順。

學習《詩經》就對了啊,我們*文化具有一種詩*的精神。你看古代沒有《聖經》,但是我們有《詩經》,這種以詩為經的現象,大約為華夏文化所獨有,這也與我們的語言有關。

人的本*雖然大致差不多,但是後來形成的*格志趣卻是各不相同,你愛*山,我愛美人,人各有志,勉強不得。

如果父母無故打罵你,你就可以對他們說,我們*文化,講究父慈子孝,你們對我不慈愛,小心以後我不孝敬你們。不過反過來,如果父母盡心對你,而你在他們老了之後,卻不好好照顧他們,那就是不孝,就沒了做人的根本。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就,擁有多高的地位與權力、多少的財富,在儒家標準面前,你可能連人都算不上。

為什麼孔子常常以四十歲這個年齡為判斷標準?從生理上看,大概此時是人的生命的轉折時期,從此之後體力、精力都會不濟,之前沒有做出成績,之後再想做出成績就會受體力與精力的限制,也就難了,更何況古人壽命普遍較短。這樣說有沒有依據呢?還真有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