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家》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

疲憊是憂鬱的一種形式,這被稱為所謂的疲憊抑鬱症。疲憊這個概念之所以被創作出來,是因為它十分通俗易懂。比起憂鬱症,我們更容易接受疲憊這個詞。在一般人的概念裡,憂鬱總是跟“心理疾病”以及“個人失敗”聯絡在一起。疲憊聽起來要好很多。

《給內心的小孩找個家》經典語錄

每個人都有四種基本心理需求 關係需求 *和控制需求 快樂需求 自我價值及認知度需求

如果孩子的快樂需求和**需求被過分管制的話,會導致孩子長大後會屈服於父母的教育方式,他們的人生信條將會是反對享受,強制生活或者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缺乏紀律,過度沉於享樂。這意味著,童年時快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就會用更長的時間去追逐享受,以彌補缺失的快樂,其時間長度很可能會延長到成年,基至一生。

大多數自我價值不確定的人都會從防守的角度來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們不給任何人以進攻的機會,其防守策略有三種:追求完美、美麗妄想症,以及追求認同感。

原始信任和原始信任的缺失是身體中的深層記憶。

如果你被某種負面情緒糾纏,請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去。雖然轉移注意力聽起來很平常,但是它卻是擺脫負面情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父母愛的能力有限,或者難以體會孩子的感受和願望,孩子就會自動承擔責任與父母建立起關係,並把自己的基本心理需求暫時放在一邊。比如,經常被父母忽視或呵斥的孩子,會傾其所有討父母的歡心,殷勤地去滿足父母的願望,以便讓父母感到滿意,或者至少不會受到懲罰,為了更好地適應父母的要求、孩子會壓抑自己與父母要求相悖的願望和感受,變得乖巧聽話。為此,他付出的代價是不知道該怎樣合理處理憤怒的情緒。

人類是群居動物,依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他人認可是進入社會的敲門磚。關係需求決定了我們非常害怕拒絕。追求認同感之所以成為問題,不在於認同時感受到的快樂,也不在於被拒絕時感受到的羞愧,而在於需要認可的程度。那些過分追求認可的人給自己制訂了嚴格的標準,在與人交往中會拋棄自己的真實願望,更有甚者,他們會放棄自己的價值觀。

如果憤怒已經深入骨髓,絕望已經直達心底,那麼人就難以控制這些病入膏肓的情緒。

上癮之所以能夠全面地控制你,是因為它控制了你的情緒。不管你上癮的是*物,還是行為,它們首先給你帶來的是快樂。追求快樂是上癮的動力之一,不過,上癮還有一個更大的動力,那就是逃避痛苦。 追求快樂,人們會努力;逃避痛苦,人們更會不遺餘力。

自我價值感知會影響人們對認知度的需求程度。如果人們的自我價值感知比較脆弱,也就是說經常受到*影小孩控制,那麼他們對外界認知度的需求就比較強烈。

童年時期,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和理解,那麼,在以後的歲月裡,他會採取一切手段,做更多的事情來彌補自己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