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經典語錄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經典語錄

生態學家*告:自然的寂靜是美國消失最快的資源

“人類終有一天必須極力對抗噪音,如同對抗霍亂與瘟疫一樣。”——諾貝爾獎得主、細菌學家羅伯特·柯赫,1905。

“寂靜並不是指某樣事物不存在,而是指萬物都存在的情況。它深刻地存在於霍河雨林裡,我稱之為‘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的地方。”

“世界上最好的傾聽者”,艾美獎得主、聲音生態學家、錄音師戈登•漢普頓帶你探尋世上最後的靜謐之地。

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使人們*醒於不應當出現的寂靜,而戈登·漢普頓則在本書中引導人們發掘不應遺忘的寧謐。保護人們遠離噪聲的侵襲,保留最後的靜謐之地,也是保護環境題中應有之義,然而都市中的人們已經對此忽視甚久。

追隨漢普頓的足跡,深入奧林匹克國家公園,一路探尋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本書承襲雷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的遠見卓識,讓我們注意到視為理所當然的美,並且敲響了迫在眉睫的環保*鍾。曾獲艾美獎的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發出*語,大自然的寂靜是美國消失最快的資源,他的使命便是在這些撫慰心靈的地球聲境因與日俱增的人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錄製並儲存這些豐富多樣的聲音。

這部敘事優美的作品,讓人想起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John Muir)、普利策獎得主約翰·麥克非(John McPhee)、自然學者和作家彼得·馬修森(Peter Matthiessen)書寫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國故事,駕著1964年福斯小巴從西到東橫越美國大陸之旅。但漢普頓的旅程如此與眾不同。他揹著錄音器材和測量音量的分貝計,好奇又深情地傾聽大地多*的自然之聲。他與旅程中邂逅的人細說寂靜,耐心傾聽。抵達目的地華盛頓特區時,漢普頓已完成饒富意義又令人難忘的美國“聲音心電圖”,並在當地拜會聯邦官員,極力主張保護自然的寂靜。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不僅僅是一本書而已,也是真實存在的地方,位於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克國家公園(Olympic National Park)霍河雨林(Hoh Rain Forest)實際的方寸之地,可能是美國最後留有自然寂靜的地方之一。這次充滿啟發*的寧靜探索,使得如今美國生態議程中已納入大自然的寧靜。


經典語錄

內在寂靜是尊敬生命的感覺。我們可以帶著這種感覺去到任何地方,神聖的寂靜可以提醒我們是非對錯之分,即使在城市嘈雜的街道上,仍能產生這樣的感覺。這種寂靜是屬於靈魂的層次。外在寂靜不同。那是我們置身於安靜的自然環境,沒有任何現代 噪音入侵時的感受,它可以提醒我們當今有些問題已經失控,例如經濟侵略和對*的侵害。外在寂靜邀請我們敞開感官,再度與周遭的萬物產生連線。外在寂靜可以幫助我找回內在寂靜,讓我的心靈充滿感恩與耐心。處於外在寂靜的環境中,我不會感到疲憊飢餓。置身其中的經驗本身,就足以令人感覺圓滿。回到家後,通常會有一頓好眠。

寂靜並不是指某樣事物不存在,而是指萬物都存在的情況。它就像時間一樣,不受干擾地存在著。我們只要敞開胸懷就能感受得到。寂靜滋養我們的本質,人類的本質,讓我們明白自己是誰。等我們的心靈變得更樂於接納事物,耳朵變得更加敏銳後,我們不只會更善於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也更容易傾聽彼此的心聲。寂靜就像炭火的餘燼般能夠傳播。我們找得到它,而它也找得到我們。寂靜有可能失去,卻也能夠復得。

就算沒有壯觀的交偶儀式,旱晨的鳥囀也總是能帶給我喜悅。生氣勃勃的聲音令我想起孩童醒來時的天真喜悅與熱情。我想這已經變成我的世界觀,我看世界的方式。無論前一天發生了什麼事,無論事情有多糟,只要聆聽黎明時活潑的大合唱,我總是能恢復精力,找到新的熱情。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總會在一生的某個時刻,有意識或下意識地決定,生命的本質是美好的或惡劣的。這種世界觀會影響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相信生命的本質是美好的,我也在破曉時的鳥類大歡唱中找到我所需要的一切*據,特別是在今天的草原上。

看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如何在寂靜中生長;看日月星辰如何在寂靜中移動......我們需要寂靜,以碰觸靈魂。

寂靜其實也是一種聲音,也是許多、許多種聲音。我聽過的寂靜,就多得無法計數。草原狼對著夜空長嚎的月光之歌,是一種寂靜;而它們伴侶的迴應,也是一種寂靜。寂靜是落雪的抵禦,等雪融化後又會化成令人驚訝的雷鬼節奏,錚錚瑽瑽地讓人想聞聲起舞。寂靜是傳授花粉的昆蟲拍撲翅膀時帶起的柔和曲調,當它們為了躲避一時微風小心翼翼在松枝見穿梭時,蟲鳴與森林的嘆息交織成一片,可以整天都在你耳邊迴響。寂靜也是一群飛掠而過的慄背山雀和紅胸,啁啁啾啾、拍拍撲撲的聲音,惹得人好奇不已。

當你知道四百公尺外有一隻鳥,或半英里外有青蛙時,那是一種很美妙的經驗。在你瞭解到自己的聽力範圍有多廣闊,周遭又能有多安靜時,那是一種令人震撼和激動的體驗。我覺得寂靜真的是很罕見而且瀕臨消失的資源。深沉的寂靜所具有的價值也在於提供最佳的背景,讓我們能聽到可聽見的聲音。我們在造訪*事紀念碑時,一般會希望能有默想沉思的心情,周遭愈安靜,感覺就會愈深刻。寂靜的喪失等同覺察的喪失。民眾逐漸失去寂靜,卻連自己失去了什麼都不知道。這是一種悲劇。

如果要我舉出世上我最喜歡的聲音,恐怕很難。若是非舉不可,我可能會說是鳴禽在黎明時的合唱,還有初陽撫上大地的聲音。但是如此一來,就會忽略掉有翼昆蟲在喀拉哈里沙漠無數平方英里的大地上所發出的嗡嗡聲;但要說蟲鳴是我的最愛,又會忽略掉貓頭鷹的呼嚕聲,還有它們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絲柏間一躍而起的聲響,或是沿著奧地利村莊狹窄石巷迴盪的教堂鐘聲。如果*真的只限定一個,我會說,我在世間最愛的聲音是期盼的聲音:即將聽到聲音前的那刻寂靜,或是兩個音響之間的剎那。

”我等著。現在夜晚再度迴流,完全的靜默擁抱著我,包容著我;我再度看到星辰,以及星光的世界。我離最接近的人類夥伴超過二十英里,但我並不寂寞,反而感到愉悅。愉悅與靜謐的狂喜。”

是體驗過真正的寧靜,明白它能提供的好處,然後在無法享有時飽受折磨好,還是從一開始就不知道寧靜的力量,無憂無慮地過著缺少寧靜的生活好?

寂靜其實也是一種聲音,也是許多、許多種聲音。我聽過的寂靜,就多得無法計數。草原狼對著夜空長嚎的月光之歌,是一種寂靜;而它們伴侶的迴應,也是一種寂靜。寂靜是落雪的抵禦,等雪融化後又會化成令人驚訝的雷鬼節奏,錚錚??地讓人想聞聲起舞。寂靜是傳授花粉的昆蟲拍撲翅膀時帶起的柔和曲調,當它們為了躲避一時微風小心翼翼在松枝見穿梭時,蟲鳴與森林的嘆息交織成一片,可以整天都在你耳邊迴響。寂靜也是一群飛掠而過的慄背山雀和紅胸?,啁啁啾啾、拍拍撲撲的聲音,惹得人好奇不已。

“人類終有一天必須極力對抗噪音,如同對抗霍亂與瘟疫一樣。”這是諾貝爾獎得主暨細菌學家羅伯特?6?科赫在一九?五年提出的*語。歷經一個世紀後,這一天已經比先前近得多。今日,寧靜就像瀕臨滅絕的物種。城市、近郊、鄉村,甚至最偏遠、遼闊的國家公園,都免不了人類噪音的入侵,而在洲際之間往返的噴*機,也使得北極無法倖免。此外,對抗噪音與維護寂靜不同。典型的反噪音策略,像是耳塞、噪音消除式耳機,甚至噪音消減法,都不是真正的解決方法,因為它們無法幫助我們重建與大地的感情,無法幫助我們聆聽大地的聲音,而大地卻是不斷在說話的。

一個地方有靈魂嗎?有,我是這麼想的。一個地方有智慧嗎?*仍是,有。看看遭砍伐的山坡,它會想做什麼?療傷。整個山谷的霍河歌聲讓人非常安心,滲透一切,讓人滿足,任何利用這座森林的木材所製造的人造產品,都無法創造出這麼值得的經驗,即使小提琴也一樣。我揹著揹包行走時,覺得全身輕盈,沒有身外負擔。我經常想,在返家後,要怎麼進一步簡化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