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造句 > 

“貪、嗔、痴”造句,怎麼用貪、嗔、痴造句

造句2.95W

5、這個目標的成就,來自徹底摧毀心的雜染——貪、嗔、痴——直至最細微的潛在層次。

7、佛教認為痛苦是“集”,是對外物的攫取,通過三途來表達的結果。三毒是貪、嗔、痴。痴,看不到事物是如何相互聯絡和轉化的。

9、由三毒所生的差別罪惡,便有三種心理的罪過,即貪、嗔、痴;四種口舌的罪過,即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以及三種身體的罪過,即殺、盜、淫。

11、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慾諸天。自*內照,三毒(貪、嗔、痴)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極樂世界)。

13、在我離開美國後,總是在不經意間想起南山的這句話,這大概也是我在美國最真切的感受。在這個藍*的星球上,無論人種、膚*、語言、國度,可是身而為人,我們所擁有的感情,貪、嗔、痴、恨、愛、惡、欲是一樣的,我們的心是共通的。

15、有時候,善良的舉動會招來質疑甚至毀謗,如果我們的目標不是解脫,如果解脫之道不是遠離貪、嗔、痴,不是眾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很容易便會迷失在對貧窮、蔑視、責難、羞辱的恐懼和對富貴、尊崇、榮耀、讚美的嚮往中。

17、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我們不少漢傳佛教的出家人雖然看破了紅塵,卻沒有看破佛塵,也就是說,佛教界有佛教界的‘貪、嗔、痴’,我們常因智慧不夠而被外在形式的東西所矇蔽。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寺廟、佛像修得越來越漂亮,起個廟就上億,裡面供的都是玉佛、金佛,有這必要嗎?這是佛陀的本意嗎?當然不是。佛陀當年穿的是掃糞衣,崇尚的是簡樸,真正的出家人除了智慧和慈悲,應該是一無所有的,但我們現在很多大和尚都在利用宗教形式來佔有社會資源,很多人除了家都想當主持,當了主持就有車開,能住方丈樓,想去哪兒去哪兒,十方供養的錢愛怎麼花就怎麼花,這都是現實啊。託缽乞食就是要眾生看到人生的道路不只有一個方向,希望眾生能剋制自己的慾望,熄滅‘三毒’之火。

貪、嗔、痴造句

2、人世間有七情六慾,貪、嗔、痴、恨、愛、惡、欲。

4、最難找的是自己,最難懂的是本心,擯棄貪、嗔、痴,一切都會看得真真的。

8、我問一個佛教徒:“你日復一日捻著佛珠,念著佛經,究竟想得到些什麼?“ 他回答說:”我渴望失去點兒什麼。“ “啊?” “失去貪、嗔、痴和怒。“

12、古老相傳,人生老死,唯有魂魄不滅,一世壽終,便有魂魄離體,往投來生,生生世世,輪迴不息。然而世間之中,卻有怨靈所在,以貪、嗔、痴三毒故,以畏、惡、怕恐懼故,眷戀塵世,回首前塵,不願往生,是為“*靈”。

16、我要讓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的意,要那諸佛,都*消雲散。眾生皆可成龍,皆可成佛,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心中的桎梏,在不能束縛我的願,要一切的慾念都消弭,要所有的擁有都放下。禪講頓悟,一花,一葉,皆可明悟,皆能得自在。天地何用,不能席被。風月何用?不能飲食。纖塵何用?萬物其中。變化何用?道法自成。面壁何用?不見滔滔。棒喝何用?一頭大包。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何來佛?何處有佛?打破。何來有?何處是無?放下。無可無不可,無不可無可,玄奘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拷問,時刻壓在自己的心上。這天下眾生,不離貪、嗔、痴三昧,打破亦如何,放下又亦如何?我們不過

3、前幾天我講了,我們的貪、嗔、痴,都是*、受、想、行、識,這五*魔演變出來的。

10、在這個藍*的星球上,無論人種、膚*、語言、國度,可是身而為人,我們所擁有的感情,貪、嗔、痴、恨、愛、惡、欲是一樣的,我們的心是共通的。

1、善、惡、貪、嗔、痴、慢、疑、妄語、綺語、殺、盜、淫。

14、我沒有理會,仍回味著瀕臨死亡時的那種感覺人總有一天會死的,當你迎接死亡的時候,你會發現活著時的貪、嗔、痴、恨、愛、惡、欲,是那麼的多餘,再美好的浮華,最窮凶的苦難,終究只是過眼雲*,到不如尋一個清靜之地,閒雲野鶴的過一生,從此不悲不喜,該多好!

6、這種臭味,是指心靈場中**系統釋放的貪、嗔、痴、疑等不斷散發著一己私慾的臭氣;

標籤: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