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洪亮吉,字稚存,*蘇陽湖人。少孤貧,力學,孝事寡母。乾隆五十五年,成一*第二名...

練習題2.1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洪亮吉,字稚存,*蘇陽湖人。少孤貧,力學,孝事寡母。乾隆五十五年,成一*第二名...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洪亮吉,字稚存,*蘇陽湖人。少孤貧,力學,孝事寡母。乾隆五十五年,成一*第二名進士。*豪邁,喜論當世事。督貴州學政,地僻無書籍,購經、史、通典、文選置各府書院,黔士始治經史。任滿還京,入直上書房。嘉慶三年,亮吉力陳內外弊政數千言,爲時所忌。以弟喪陳情歸。

學士硃珪書起之,供職,與修高宗實錄,第一次稿本成,意有不樂。將告歸,上書*機王大臣言事,略曰:“今天子求治之心急矣,天下望治之心孔迫矣,而機局未轉者,推原其故,蓋有數端。亮吉以爲勵精圖治,當一法祖宗初政之勤,而尚未盡法也;用人行政,當一改權臣當國之時,而尚未盡改也。風俗則日趨卑下,賞罰則仍不嚴明,言路則似通而未通,吏治則欲肅而未肅。今一則處事太緩,權私矇蔽,事事不得其平者,不知凡幾矣。千百中無有一二能上達者;即能上達,未必即能見之施行也。一則集思廣益之法未備。蓋恐一人之聰明有限,必博收衆採,庶無失事。請自今凡召見大小臣工,必詢問人材,詢問利弊。所言可採,則存檔冊以記之;倘所舉非人,所言失實,則治其失言之罪。”

書達成親王,以上聞,上怒其語戇,落職下廷臣會鞫,面諭勿加刑,亮吉感泣引罪。擬大辟,免死遣戍伊犁。明年,京師旱,上禱雨未應,命清獄囚,釋久戍。詔曰:“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論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隱休慼相關之實絕無言者豈非因亮吉獲罪鉗口不復敢言朕不聞過下情復壅,爲害甚鉅。亮吉所論,實足啓沃朕心,故銘諸座右,時常觀覽,勤政遠佞,*省朕躬。今特宣示亮吉原書,使內外諸臣,知朕非拒諫飾非之主,實爲可與言之君。諸臣遇可與言之君而不與言,負朕求治苦心。”即傳諭釋亮吉回籍。亮吉至戍甫百日而赦還。後十年,卒於家。

(選自《清史稿列傳一百四十四》,有刪節)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論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隱休慼相關之實∕絕無言者∕豈非因亮吉獲罪∕鉗口不復敢言∕朕不聞過∕

B.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論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隱休慼相關之實∕絕無言者∕豈非因亮吉獲罪∕鉗口不復敢言∕朕不聞過∕

C.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論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隱休慼相關之實∕絕無言者∕豈非因亮吉獲罪∕鉗口不復敢言∕朕不聞過∕

D.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論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隱休慼相關之實∕絕無言者∕豈非因亮吉獲罪∕鉗口不復敢言∕朕不聞過∕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指的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獲得殿試的第一等。

B.“書院”是古時官府所設的存放書籍供人閱讀的場所。

C.“遣戍”的意思就是放逐罪人至邊地、*臺等地戍守。

D.“禱雨”的意思就是向上天神明祈求降雨解除旱災。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洪亮吉小時候就喜歡讀書,用功學習。他在殿試時考取了第二名進士,以後在擔任貴州學政時又購買大量書籍給貴州各府書院。

B.洪亮吉*情豪邁,喜歡議論時事。他在上書房供職參與編修高宗實錄時,曾寫了幾千字的文章,但卻因此觸怒了其他官員而被迫辭職。

C.洪亮吉忠於朝廷,敢於直言。他在即將辭官歸家之時還給*機王大臣上書言事,對如何治理天下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D.嘉慶皇帝雖不善於聽取反面意見,但還能反省自己。他因爲洪亮吉語言戇直而發怒,但過後也能認識到自己處理洪亮吉的過錯。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亮吉力陳內外弊政數千言,爲時所忌。以弟喪陳情歸。

(2)蓋恐一人之聰明有限,必博收衆採,庶無失事。

【回答】

1.C

2.B

3.B

4.(1)洪亮吉竭力向朝廷陳述幾千字的內外弊政,被當時權勢所忌恨。於是洪亮吉以弟弟死爲藉口陳述情況辭職歸家。

(2)一般說來,集思廣益是爲了擔心一個人的見聞有限,必須廣泛地收集採納情況,也許這樣就不會出現失誤之事。

【解析】

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後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誌*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如本題中,“罪亮吉後∕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論官吏常事∕於君德民隱休慼相關之實∕絕無言者∕豈非因亮吉獲罪∕鉗口不復敢言∕朕不聞過”,這段話是說“判罪洪亮吉之後,在朝廷上敢談論時事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有人談論,也只是談論些官吏中經常發生的事,對於有關皇帝品德和民間利害的實情,卻一個也沒有談論的。難道是因爲洪亮吉獲罪了,大家就封住嘴巴不再敢說話,我不能聽見辦錯的事”,圈出句子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亮吉”“言事者”“官吏常事”“朕”等,然後依據語意和語法關係進行排除,如“言事者”意思是“談論時事的人”,是“日少”的主語,故排除A項;“論”意思是“談論”,是動詞,賓語是“官吏常事”,故應在“常事”後斷開,這就排除BD兩項,故選C項。

2.試題分析:此題考覈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覈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築的名稱、年號、諡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註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中,B項,“‘書院’是古時官府所設的存放書籍供人閱讀的場所”錯誤,書院是古時私人或官府所設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故選B項。

3.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乾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後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本題中,B項,“他在上書房供職參與編修高宗實錄時……但卻因此觸怒了其他官員而被迫辭職”錯誤,從文中來看,洪亮吉被迫回家在前,參與編修高宗實錄在後。故選B項。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後,應先回歸文本,然後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採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本題中,第一句中,“力”,竭力;“陳”,陳述;“言”,字,“數”,幾;“爲時所忌”,被動句,“爲……所”表被動,“忌”,忌恨;“以”,用;“陳情”,陳述情況。第二句中,“聰明”,古今異義,見聞;“博”,廣泛;“收”,收集;“庶”,也許,或許;“失事”,失誤的事情。

【點睛】

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繫。要先易後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要重視內容,斷完後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覈對一遍。名詞斷句法。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後考慮:什麼人,辦什麼事情,採用什麼方式,取得什麼結果等。(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藉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爲中心,找前後結構關係,確定主幹,從而斷開句子。虛詞斷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③以、於、爲、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錶轉折而且後面爲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④有些複音虛詞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⑥複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對話標誌斷句法。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爲標誌,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語序句式斷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着非常大的幫助。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覆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

解答概括歸納文章內容這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爲、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參考譯文:

洪亮吉,字稚存,是*蘇陽湖人。少年時就失去了父親,家裏貧窮,讀書用功,侍奉寡居的母親很孝順。乾隆五十五年,洪亮吉考中一*第二名進士。洪亮吉*情豪邁,喜歡議論時事。洪亮吉被任命爲貴州學政,貴州地處偏僻,缺少書籍,洪亮吉購買經、史、通典、文選等放置在各府書院,貴州地方的學士纔開始研究經史。洪亮吉任滿回到京城後,進入上書房值班。嘉慶三年,洪亮吉竭力向朝廷陳述幾千字的內外弊政,被當時權勢所忌恨。於是洪亮吉以弟弟死爲藉口陳述情況辭職歸家。

大學士硃珪上書皇帝啓用洪亮吉,洪亮吉任職後,參與編修清高宗實錄,第一次稿本完成後,洪亮吉心中有不滿意之處。在準備告辭歸家時,洪亮吉上書*機王大臣談論時事,大致說:“當今天子追求治理天下的心思十分着急啊,天下民衆盼望治理的心思更加急迫啊,然而社會治理情況之所以未有轉變的原因,推究其中原因,大致有幾點。我認爲要勵精圖治,應當真正效法祖宗當初爲政的*勤傳統,然而可惜還沒有完全效法到;在用人行政方面,應當徹底改變權臣當政之時的狀況,然而可惜還沒完全改變。社會風氣一天天卑劣低下,賞罰不嚴明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言路好像通暢卻並未通暢,官場治理想肅清弊端卻並未肅清弊端。現在一方面處事太鬆緩,因爲政爭權和私利的矇蔽,處理事情不公平的情況,不知道共有多少啊。上千件事情中,沒有一兩件能夠上傳給皇帝;即使那些能上傳給皇帝的,也未必能夠有施行的。另一方面沒有完備集思廣益的方法。一般說來,集思廣益是爲了擔心一個人的聽聞有限,必須廣泛地收集採納情況,也許這樣就不會出現失誤之事。我斗膽請求從現在起皇帝凡是召見大小官員,都應該詢問其中的利弊情況,如果官員所說的可以採納,就存於檔案記錄下來;如果這官員舉薦的不是恰當的人,所說的不符合事實,就要處理他失言的罪過。

洪亮吉的這封信寫好後送到親王手中,親王把它交給皇上看,皇上因爲信的語言戇直而發怒,削去洪亮吉的官職交給大臣會同審訊,並且當着洪亮吉的面告訴大臣們不要對洪亮吉施加刑法,洪亮吉感動得痛苦流涕承認罪過。官員們準備對洪亮吉處以死罪,皇帝免去他的死刑發配到伊犁謫戍。第二年,京城發生旱災,皇上祈禱上天下雨沒有迴應,就命令清理關在監獄的囚犯,釋放哪些長久被關押的犯人。皇帝的詔書說:“判罪洪亮吉之後,在朝廷上敢談論時事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有人談論,也只是談論些官吏中經常發生的事,對於有關皇帝品德和民間利害的實情,卻一個也沒有談論的。難道是因爲洪亮吉獲罪了,大家就封住嘴巴不再敢說話?我不能聽見辦錯的事,再加上下面的情況又被蔽塞,這害處十分巨大啊。洪亮吉所說的,實在足以讓我的內心豐富,所以我把它銘刻在座位右邊,時常觀覽,提醒我勤於政務、遠離奸佞,讓我時時*惕反省。現在我特意向大家宣示洪亮吉的原稿,讓朝廷內外的官員知道我並不是拒絕諫言粉飾過錯的君主,實在是一個可以與之談論時弊的君王。官員們碰到我這樣可以與之談論時弊的君王卻不同他談論,就辜負了我追求天下大治的苦心。”並且馬上傳令釋放洪亮吉回到原籍。洪亮吉到達謫戍之地剛一百天就被赦免回家。十年之後,在家中去世。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