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清明時節的詩與思》每到清明節,難免會想起那首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

練習題9.27K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清明時節的詩與思》每到清明節,難免會想起那首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後面題目。

《清明時節的詩與思》

每到清明節,難免會想起那首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誰寫的,寫於何時,有爭論。但是,不管*如何,這首詩都已滲入了*文化的肌理,變成了清明節最生動、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水墨畫。和許多*節日不同,清明節是一個來源相對複雜的節日。它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同時又融合了古代祭祖、寒食等許多社會*節日的內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清明節因此有着更多元化的文化負載。

首先,清明節傳遞了*古人的一種科學經驗。*古代曆書説,“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古人仰望星空,長期觀察和總結,創造出一種方法,把北斗七星的斗柄視為一年時光鐘表盤的指針,如果説有所謂“天機”,那麼這便是天機,天機一露,便指示了人間的“時機”。所以,“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天道酬勤,也眷顧懂得自然規律的人們。*農業源遠流長,發達得很早,有山川地理的因素,有工具改良的功勞,更要拜這套經驗科學之所賜。事實上,人類的每一步,莫不和經驗有關,向前人的經驗討教,又創造新的經驗,為後人所用,由此沉澱下來,便成為了科學的知識。

其次,清明節藴涵着*人的人文關懷。誰説*人沒有終極關懷?十字架前的懺悔或許因為內心的拷問而顯得深沉,但是*人有自己的方式。宋代高翥有詩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節祭奠,是一種儀式,但其背後的情和理,又遠遠超越了儀式的範疇。在先祖墳前放一掛鞭*,哭一曲悲歌,燒一沓紙錢,看裊裊青煙騰上天空,繼而消散,那一刻,不僅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對生命無常的思考。那喧鬧蕪雜的聲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雲,就像人生流淌在無邊無垠的時間裏。*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因為有了這天地之間的廣闊背景,而顯得更加豁達。所以,清明節雖然是一個懷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歡樂,就像宋人吳惟信的詩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個節日也鼓勵踏春和愉快的運動。

最後,清明節也滲透着*人的維新精神。清明這時節,春風化掉冬雪,萬物開始生長,生命開始孕育。而且,由於納入了寒食節的節俗,即使是火,也需重新燃燒起來。有古人以詩自況,“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一個寒窗晨讀的學者形象迎面而來。這裏的“新火”,毋寧説是新的希望、新的規劃。“一年之計在於春”,士農工商、漁樵耕讀,都得告別昨日的滄海桑田,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然,所謂新舊,相反相成。《詩》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維新就是在已有基礎上更好地創新。小到一家,大到一國,維新不是否定過去的一切,而是辯*之後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相信自己的道路和未來。我想,清明節就是這樣的一個日子,它提醒我們懷念,讓我們從過去看到現在;它也提醒我們去做規劃,讓我們充滿希望、充滿想象力地走向未來。

5.根據文章內容,下列關於“清明節”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在“春分”之後,從自然規律來看,這個時機適合“種瓜點豆”。

B.清明時節是*一個傳統節日,它來源相對複雜,融合多種社會*節日內容,有着多元化的文化負載。

C.清明節滲透着*人的維新精神,因為這個時節萬物開始生長,生命開始孕育,人們也告別昨日,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D.清明時節是一個懷念的日子,清明節到先祖墳前放鞭*,哭悲歌,燒紙錢,這種祭奠儀式只是為了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致意。

6.下列詩句,不能表明“清明節藴涵着*人的人文關懷”的一項是(  )

A.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B.春雨杏花滿清明,追思猶怨水煙輕。

C.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

D.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人經過長期觀察和總結,能根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判斷相應的農業“時機”,可稱得上懂得自然規律。

B.*人“慎終追遠”的情懷之所以豁達,是因為哪怕“清明節”這樣的節日也不排斥歡樂,鼓勵踏青和愉快的運動。

C.*農業源遠流長,離不開經驗。人們不斷繼承前人經驗,又創造新的經驗,這些經驗沉澱之後便成了科學知識。

D.維新不是否定過去,而是在已有的基礎上更好創新。是一種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對自己的道路和未來的自信。

【回答】

5.D

6.C

7.B

【解析】

5.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根據文章內容,下列關於‘清明節’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這是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抓關鍵詞“清明節”,首先瀏覽選項,然後到文中找到與選項相關的語句,進行比較、辨析。D項“這種祭奠儀式只是為了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致意。”表述錯誤,原文第三節“那一刻,不僅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對生命無常的思考”;最後一節“我想,清明節就是這樣的一個日子,它提醒我們懷念,讓我們從過去看到現在;它也提醒我們去做規劃,讓我們充滿希望、充滿想象力地走向未來。”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題幹一般是“下列關於……的論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是……”,答題時注意分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錯誤設置一般為答非所問、混淆範圍,強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換概念、無中生有等,命題的手段為改變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內容,此題主要從概念的內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內容較難,答題時首先閲讀題幹,在文中找到題幹對應的區位,然後仔細分析,此題的選項D就是曲解文意。

6.

試題分析:題幹“下列詩句,不能表明‘清明節藴涵着*人的人文關懷’的一項”,答題關鍵詞“人文關懷”C項中“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是科學經驗,不是“人文關懷”。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並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説:“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清明,本是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説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説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蹟。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由於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麪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並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製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

7.

試題分析:題幹問的是“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可見本題考查對作者觀點的理解。B項因果倒置,由原文第三節“*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因為有了這天地之間的廣闊背景,而顯得更加豁達。所以,清明節雖然是一個懷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歡樂,就像宋人吳惟信的詩句,‘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個節日也鼓勵踏春和愉快的運動。”可以推測。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題目一般以“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或者“正確的一項”,試題錯誤設置的方式主要是“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範圍”“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類型,答題時注意對全文的綜合理解,然後對照選項尋找細微的差別。

知識點:論述類文本閲讀

題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