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二)實用類文本閲讀(12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高士明談林風眠:他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條路郭珊  ...

練習題2.7W

問題詳情:

(二)實用類文本閲讀(12分)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高士明談林風眠:他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條路郭珊  ...

(二)實用類文本閲讀(12分)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高士明談林風眠:他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條路

郭珊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飆風中自來往。”受客觀歷史原因所限,林風眠生前被長期曲解、冷落、貶低甚至遺忘。事過境遷之後,我們又該如何紀念這樣一位貞靜淡泊、會通履遠的先行者?下面是南方日報記者對*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的訪談節選。

南方日報:您曾經提出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即“林風眠不僅是一個人,而且是一條道路,是20世紀*藝術史上最重要的一支學術脈絡”。林風眠這一脈所具有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高士明:我是在1999年參與*美術學院“林風眠百歲誕辰紀念展”策劃工作的過程中,開始重新認識林風眠先生的。我們發現,林風眠的一生與那個時代非常多的文化藝術名人緊密相關。留法期間,他和同鄉李金髮、林文錚組成了一個“鐵三角”,他們共同生活,互相磨礪,一起策劃展覽,彼此交流心得;回國之後,林風眠執掌國立藝術院期間,是“藝術運動社”的主要發起人,在他的身邊形成了一個以留法、旅日歸國人士為主的藝術羣體,林風眠提出的“介紹西洋藝術,整理*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口號,對20世紀*美術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林風眠之路,一方面是一條“精神之路”;另一方面,也是一條“方法之路”。在林風眠這個名字背後,其實是一個龐大的藝術*團。其中既有林風眠的同仁們,當時國立藝術院第一代教授,還有他的學生們,比如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羣、蘇天賜、席德進等。20世紀*藝術史上,只有這一支——林風眠所開啟並倡導的這條道路,為*現當代藝術不斷地贏得世界的關注與認同。

南方日報:徐悲鴻和林風眠都曾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求學,也都曾有意識地借鑑西方藝術、改造*舊時代藝術。在您看來,他們的藝術主張及實踐最本質的差異何在?

高士明:徐悲鴻師從寫實派導師弗拉孟,他繼承的是當時在歐洲已趨於沒落的寫實主義傳統。因為在他看來,*傳統繪畫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科學之基礎和堅實的造型。徐悲鴻還認為,*傳統藝術的式微,因為和現實生活離得太遠,所以他提倡從西方引來現實主義的精神以充實*藝術的內涵。他所倡導的寫實主義道路和風格,順應了當時時代的需要,演變為時代主流。而林風眠的診斷則是*傳統藝術陳陳相因,其問題在於缺乏自新之能量。所以他從現代派詩歌、藝術之中取經,希望能以現代主義的表現*與批判*,為傳統*藝術找到一種自我更新、重獲生機的道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他無疑是一位超越時代的、孤獨的先行者。

此外,還必須強調一點,林風眠提倡的“中西融合”,並不是一種簡單的A+B式的疊加或者並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開放的視野和文化胸襟,實現中西藝術的對話,打開一個嶄新的創造格局。這與梁啟超所説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以及陳寅恪所謂“不中不西,非古非今”,在精神上是共通的。這裏所説的“調和”,實則“貫通”和“再造”,最終是為了“創造時代藝術”。

南方日報:在“*化”、“全球化”已經成為共識和常態的情況下,您認為林風眠當年呼籲的“中西融合”的藝術理念在今天有着怎樣的意義?

高士明:林風眠先生提倡的“中西融合”已經是藝術史學者們無法迴避的命題,在其原初語境中,這個口號有其超前*、先見*,從其誕生背景上來説,也有一定的時代侷限*。在林先生那個時代,人們仍然是從中西二元的思維邏輯出發,去“開眼看天下”;而在今天,“全球”和“本土”的定義處於隨時變動之中,這種互動*的跨文化語境,是我們與談論“中西調和”的林先生那一代前輩最大的不同。

林風眠早年呼籲以藝術啟蒙民眾,涵養心靈,提升國民*,這實際上呼應了蔡元培先生“以藝術代宗教”的美育思想,應該發揚光大。現在,我們學校也提倡“以鄉土為學院”,提醒學生們,眼光不要只盯着798,或者巴黎、紐約,不要忘記我們腳下的土地,不要切斷我們與鄉土社會的內在聯繫,也不要遺忘藝術工作者的現世情懷。

(節選自《南方日報》專題撰文)

①林風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出生於廣東梅州市梅*區白宮鎮公嶺村,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學院(現更名為 *美術學院)首任院長。

798:指*798藝術區,或稱大山子藝術區、大山子798廠藝術區等。

4.下列對訪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在*的藝術史上,只有林風眠所開啟並倡導的這條道路,為*藝術不斷地贏得世界的關注與認同。

B.徐悲鴻師從寫實派導師弗拉孟,他繼承的是當時在歐洲已趨於沒落的寫實主義傳統。這表明徐悲鴻在藝術方面的成就沒有林風眠高。

C.林風眠先生提倡的“中西融合”在其原初語境中,有其超前*、先見*,但有一定的時代侷限*,已經不適應當今的時代要求。

D.林風眠呼籲以藝術啟蒙民眾、涵養心靈,提升國民*,這與蔡元培先生“以藝術代宗教”的美育思想是相契合的,在今天仍值得提倡和發揚。

5.請根據訪談的內容,概括林風眠之路的內涵。(4分)

林風眠的從藝經歷和藝術主張對今天的藝術工作者有哪些啟示?請結合全文談談。(5分)

【回答】

4.D(A項範圍擴大。應為20世紀*現當代美術;B項推斷不正確;C項文中為“有時代侷限*”,並非不適應時代。)

5.是一條“精神之路”,提倡“介紹西洋藝術,整理*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是一條“方法之路”。林風眠與他的同仁、學生組成一個龐大的藝術*團,共同踐行這條道路。是一條先行之路。林風眠從現代派詩歌、藝術之中取經,用現代主義的表現*與批判*,為傳統*藝術找到一種自我更新、重獲生機的道路。(一點2分,任兩點滿分)

6.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相互磨礪*同提高。林風眠在留學期間與同鄉李金髮共同生活,互相磨礪。回國後又聚集了一個以留法、旅日歸國人士為主的藝術羣體。

要有全新的、開放的視野和文化胸襟。他提倡中西融合,善於從從現代派詩歌、藝術之中取經,為傳統*藝術找到一種自我更新、重獲生機的道路。

要有藝術工作者的現世情懷。林風眠呼籲以藝術啟蒙民眾,涵養心靈,提升國民*,具有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一點2分,任兩點滿分。)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