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沈從文:在天為雲在地為水柳已青沈從文在青島的太平角和昆明的翠湖,經常昂首觀察天上的雲...

練習題2.69W

問題詳情: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沈從文:在天為雲在地為水柳已青沈從文在青島的太平角和昆明的翠湖,經常昂首觀察天上的雲...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沈從文:在天為雲 在地為水

柳已青

沈從文在青島的太平角和昆明的翠湖,經常昂首觀察天上的雲,低首靜觀地上的水。他在《水雲》中寫青島海邊的靜思:“地上一切花果都從陽光取得生命的芳馥,人在自然秩序中,也只是一種生物,還待從陽光中取得營養和教育。因此常常歡喜孤獨伶俜的,帶了幾個硬綠蘋果,帶了兩本書,向陽光較多無人注意的海邊走去。”

我覺得沈從文這一生,好似水雲:在天為雲,在地為水。雖被大風改變形狀,但內心不變,終究是水做的。

沈從文被時代的風暴吹折為上下半生,上半生是文學家,下半生是文物專家。1949年之後的沈從文遠離文學,焉知非福。他過得隱忍低調,謹小慎微,即使這樣,仍未能安然逃脱。讀他談文物的文章,行文流暢,頗有文采,畢竟是出自文學家之手。這些文章的背後是深深的孤獨、遠離時代的平靜。不管是文學家還是文物專家,沈從文不改其書生本*,對文化的熱愛,滲透到他的血脈之中。

當年沈從文飄蕩在*,在零下十幾度的房間寫作,沒有食物吃的時候,就餓上兩三天。沈從文經常蓋着棉被,一隻手捂着流鼻血的鼻子,一邊寫作。是郁達夫、徐志摩、楊振聲幫助他度過人生最寒冷的冬天。從1929年開始,沈從文以蜚聲文壇的作家身份進入*公學教書,到1949年因遭遇精神困境自殺未遂從*大學退出,這20年間,他一直以寫作教書為生。文學家在小説中隨心所欲進行創作,超脱生死,但在現實中,無法預知人生的下一步會遭遇什麼。在新文化運動的餘韻中,沈從文漂在*時,他無法預料到自己會成為文學家;他成為文學家之後,無法預料到會在時代的變革中改行,無法預料到後半生的榮辱浮沉

正因為沈從文所經歷的一切,帶有諸多的不確定*和悲劇**,所以他成為審視作家與時代的一個樣本。張新穎的新著《沈從文的後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是我們進入沈從文內心世界的一座橋樑。張新穎特意將沈從文的這一段話放在開篇:“一些生死兩寂寞的人,從文字保留下來的東東西西,卻成為唯一聯接歷史溝通自我的工具。因之歷史如相連續,為時空所阻斷的情感,千載而下百世之後還如相晤對。”這顯然是沈從文在整理那些無人問津的文物之時,發自內心的一種情感。正是這種思悟和感情,沈從文賦予文物以生命力。説起來,文物比人更長久,文學作品比作者本人更強大。沈從文意識到這一點,功名顯赫,財富萬千,終究是一時的,化為塵,被一陣風帶走。所以,沈從文能夠沉靜而專注地做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沉重的肉身為時代的風暴所左右,載浮載沉,但他的精神有一種頑強的定力,超脱時代,淡泊名利,斷斷續續做完了《*古代服飾研究》。

張新穎特意説明:“我寫沈從文的後半生,不僅要寫事實*的社會經歷和遭遇,更要寫在動盪年代裏他個人漫長的內心生活。”《沈從文的後半生》一書,藉助沈從文的書信、文集等文字材料,構築了沈從文的精神史。個人足跡與精神軌跡,時代環境與思想轉變,*運動與內心變化,全在書中呈現。個人與時潮的衝突,“信”與“思”的衝突,“事功”與“有情”的衝突,未能忘情文學創作“寫”與“不寫”的衝突,一一讀來,都讓人感慨萬千!

讀《沈從文的後半生》一書,一個問題在腦海縈繞不去,沈氏悲劇是怎樣形成的?有沒有別的道路可以選擇?沈從文的自殺和轉行,和曹禺的憂鬱和落寞,巴金的沉思和隨想一樣,構成1949之後作家生存之樣本(沈從文在給黃永玉的信中稱自己“是一個犧牲於時代中的悲劇樣本”)和謎案。

1949年1月,“歷史正在用火與血重寫”,當眾人興高采烈地迎接北平的解放之時,沈從文的神經已發展到“最高點”上, “不毀也會瘋去”。他翻出了徐志摩的《愛眉小札》,寫了一段感慨,其中四字為“人生可憫”。經歷過自殺事件後,向死而生的沈從文,隱忍,沉默。到了上世紀60年代,“經常在‘鬥爭’的呼聲中如臨深履薄,深懷憂懼,不知如何是好”。

晚年沈從文的老淚,更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九八五年,有記者訪問沈從文,他談到打掃廁所的那段經歷,女記者説了句:“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沈從文頓時嚎啕大哭,淚如雨下,張兆和像哄小孩一樣,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讓他安靜下來。讀到這樣的細節,只能説“人生可憫”!夫復何言?

相關鏈接:

沈從文(1902-1988),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説。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大學任教,建國後在*歷史博物館和*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病逝於*。(來自百度百科)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沈從文在解放後從事*古代服飾研究,雖遠離了文學,但也是一種福氣,他以寧靜淡泊的心態,並沒有受到時代的影響。

B.沈從文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為界分為上半生和下半生,作為文學家的沈從文在現實中遭遇了精神的困境,當他埋首無人問津的文物時,卻從中汲取了營養和教育,獲得了心靈的平靜和重生。

C.沈從文一生的榮辱浮沉折*出個人與時代的衝突,成為審視作家與時代的樣本,這樣的樣本還有許多,通過研究這些樣本,可以感受作家在時代洪流中的悲劇**。

D.張新穎的著作《沈從文的後半生》一書的全部價值就在於通過沈從文的書信、文集等材料構築了沈從文的精神史,為我們進入沈從文的內心世界搭建了一座橋樑。

E.1949年1月,在眾人興高采烈地迎接北平解放時,沈從文卻選擇了自殺,這説明沈從文的*格消極悲觀,思想保守,無法接受新時代,這是造成他人生悲劇的根本原因。

12.為什麼沈從文説自己“是一個犧牲於時代中的悲劇樣本”?請簡要分析。

13.文中哪些事情能夠表現沈從文的“人生可憫”?試舉例説明。

14.作者説“沈從文這一生,好似水雲:在天為雲,在地為水”。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

11.BC(B項2分,C項3分,D項1分,A.E不得分。)

12.

①在動盪的時代中沈從文無法預知自己的人生,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帶有諸多的不確定*和悲劇**。

②沈從文的悲劇是那個特殊的時代所造成的,在*中,他被逼改行,遭受了批鬥和*。

③沈從文的悲劇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具有普遍*和代表*,成為審視作家與時代的一個樣本,如曹禺、巴金等文人都有與他相似的悲劇。

13.

①北漂時挨餓受凍流着鼻血從事寫作;

②1949年北平解放時遭遇精神困境,倍感絕望,自殺未遂;

③60年代經常在“鬥爭”的呼聲中如臨深履薄,深懷憂懼;

④*中打掃廁所的屈辱經歷給他留下永遠的傷痛,晚年回憶時嚎啕大哭。

14.

①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在時 代的風暴中沈從文身與心的矛盾。

②雲無常形,易被風改變形狀。“在天為雲”指沈從文沉重的肉身被時代風暴所左右,載沉載浮,身不由己,在絕望中被逼得自殺,在無奈中被逼得改行,一生帶有太多的不確定*。

③水有韌*,包容一切;水有靈*,滋育萬物。“在地為水”指沈從文的*格隱忍低調,謹小慎微,內心在遭遇精神困境之後依然能夠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生的力量,在風雲變幻的時代中,具有頑強的定力,超脱時代,淡泊名利,保持了心靈的純淨。(從身心兩方面思考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1.A項“並沒有受到時代的影響”錯誤;E項沈從文在1949年自殺是因為在個人 與時代的矛盾衝突中遭遇了精神困境,“不毀也會瘋去”,這並不能説明沈從文的*格消極悲觀,思想保守,無法接受新時代,而且沈從文的人生悲劇最主要的原因是時代原因,而非*格原因。D項“全部價值”表述不準確,展示“事實*的社會經歷和遭遇”也是其價值。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實用類文本閲讀5選2的題目,主要集中對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結構、文章特*和手法的賞析,分析文意要點和論述類文本閲讀基本相同,注意“詞語”“句子”“文段內容”和“主旨”的分析。賞析一般為手法和特*概括不當,多考核行文的語言風格,篇章的結構,引用等手法的運用。此題的選項均考核內容,其中ADE理解出現偏差。

12.這是一道信息篩選的題目,答題時注意審清題幹,然後鎖定區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題是綜合篩選的題目,要立足原文,從時代的角度進行概括。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信息篩選的題目,是實用類文本閲讀必考的題目,有局部信息篩選和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段落,綜合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部分或全文。答題時首先要求審清題幹,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要對對應的段落進行劃分,提取關鍵詞語。綜合信息篩選注意對局部或全文內容的概括,重點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題是注意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分析作答。如此題的題幹是沈從文説自己“是一個犧牲於時代中的悲劇樣本”的原因,通過題幹看是一道綜合信息篩選的題目,答題時要立足全文,對文章進行段落的劃分,篩選文中的重要語句,注意從時代的角度進行概括。

13.這是一道信息篩選的題目,答題時注意審清題幹,然後鎖定區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題是綜合篩選的題目,要立足原文,從不同的時段的角度進行概括。

【考點定位】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信息篩選的題目,是實用類文本閲讀必考的題目,有局部信息篩選和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段落,綜合信息篩選集中在文章的某個部分或全文。答題時首先要求審清題幹,確定試題的類型是局部信息篩選還是綜合信息篩選,局部信息篩選要對對應的段落進行劃分,提取關鍵詞語。綜合信息篩選注意對局部或全文內容的概括,重點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題是注意提取文中的關鍵詞語分析作答。如此題的題幹是沈從文沈從文的“人生可憫”的表現,通過題幹看是一道綜合信息篩選的題目,答題時要立足全文,對文章進行段落的劃分,篩選文中的重要語句,注意從不同的時段的角度進行概括。

14.此題表面看是試分析句子“沈從文這一生,好似水雲:在天為雲,在地為水”的含義,實際上是分析專注的人格魅力。注意先概括*格特徵,然後列舉具體的事例進行分析。

【考點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力層級為探究F。

【名師點睛】探究的題目一般有兩個方向,一是向內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內挖掘的題目主要是概括傳主的某些品質或者分析傳主成功的原因,實際原因的主觀方面也就是傳主的品質。探究傳主的品質有時給出品質,讓考生在文中找具體的事例,有時需要先概括出品質,然後再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還有的是結合文章的標題或具體的語句進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題指向是一致的。這樣的題目答題時首先概括出傳主的品質,然後列舉文章中的具體事件説明,不要脱離文本隨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針對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對自己的啟示,答題時首先明確自己的觀點,然後結合生活中的事例進行論*,論*要圍繞自己的觀點進行,做到中心突出、簡單明瞭。提出的觀點要和傳主的品質相關。此題屬於向內挖掘的題目,首先結合句子提出觀點,然後在文中提取相關的事例進行解説。

知識點:實用類文本閲讀

題型:現代文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