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遊石門詩序東晉 慧 遠石門在精舍南十餘里,一名障山。基連大嶺,體絕衆阜。闢三泉...

練習題3.07W

問題詳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遊石門詩序東晉 慧 遠石門在精舍南十餘里,一名障山。基連大嶺,體絕衆阜。闢三泉...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

遊石門詩序

東晉  慧  遠

石門在精舍南十餘里,一名障山。基連大嶺,體絕衆阜。闢三泉之會,並立而開流,傾巖玄映其上,蒙形表於自然,故因以爲名。此雖廬山之一隅,實斯地之奇觀。皆傳之於舊俗,而未睹者衆。將由懸瀨險峻,*跡絕,徑回曲阜,路阻行難,故罕經焉。

釋法師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詠山水,遂振錫而遊。於時交徒同趣,三十餘人,成拂衣晨徵,悵然增興。雖林壑幽邃,而開塗況進;雖乘鋮履石,並以所悅爲安。即至,則援木尋葛,歷險窮崖,猿臂相引,僅乃造極。於是擁勝倚巖,詳觀其下,始知七嶺之美,蘊奇於此:雙闕對峙其前,重巖映帶其後,巒阜周圍以爲障,崇巖四營而開宇。其中則有石臺、石池、宮館之象,觸類之形,致可樂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淥淵鏡淨於天池,文石發*,煥若披面,檉鬆芳草,蔚然光目。其爲神麗,亦已備矣。

斯日也,衆情奔悅,矚覽無厭。遊觀未久,而天氣屢變:霄霧塵集,則萬象隱形;流光回照,則衆山倒影。開闔之際,狀有靈焉,而不可測也。及其將登,則翔禽拂翮,鳴猿厲響,歸雲回駕,想羽人之來儀;哀聲相和,若玄音之有寄。雖彷彿猶聞,而神以之暢;雖樂不期灌,而欣以永日。當其衝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尋之,夫崖谷之間,會物無主。應不以情而開興,引人致深若此,豈不以虛明朗其照,閒邃篤其情耶?並三複斯談,猶昧然未盡。俄而太陽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覽,達恆物之大情,其爲神趣,豈山水而已哉!

於是徘徊崇嶺,流目四矚;九*如帶,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鉅細,智亦宜然。乃喟然嘆:宇宙雖遐,古今一契;靈鷲邈矣,荒途目隔。不有哲人,風跡誰存?應深悟遠,慨焉長懷!各欣一遇之同歡,感良辰之難再,情發於中,遂共詠之云爾!

(《*古籍全錄·歷代遊記選》)

1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此雖廬山之一隅       隅:角落            B.而開塗況進               塗:道路

C.閒邃篤其情耶?       篤:沉重            D.宇宙雖遐,古今一契   遐:久遠

12.下列四組中,全都直接表現石門優美景*的一組是(    )(3分)

瀨險峻,*跡絕,徑回曲阜          ②鹹拂衣晨徵,悵然增興

③雙闕對峙其前,重巖映帶其後            ④清泉分流而合注,淥淵鏡淨於天池

⑤九*如帶,丘阜成垤                    ⑥靈鷲邈矣,荒途日隔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3.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首先介紹了石門的地理位置、命名由來,說明其不爲人知的原因。接着記述了遊歷的過程,描繪了石門景*的奇麗多變,寫出了眺覽的樂趣。

B.文中有“交徒同趣三十餘人”及“情發於中,遂共詠之云爾”的字樣,由此可以得知,這次廬山之行人數衆多,而且大家遊山玩水,吟詩唱和。

C.文章後面兩段由寫景轉爲思考自然給人的啓示。在慧遠看來,自然山水會因爲遊者的感情而增添情致,那些幽隱之人神祕的感悟,通達永恆事物的至深之情,都是眼前美麗的山水賜給的禪趣。

D.本文文辭優美,句子駢偶,末段闡發佛教思想,帶有晉代特有的玄學風格。

1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斯日也,衆情奔悅,矚覽無厭。(3分)

(2)當其衝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3分)

【回答】

11.C

12.D

13.C

14.(1)這一天,大家的心情奔放而又喜悅,四處遊覽都還不覺得滿足。(“斯”、“矚”每字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當一個人怡然自得時,確實是意趣無窮呀,只是不容易用語言表達出來。(“豫”、“信” 每字各1分,句意通順1分。)

【解析】

11.

試題分析:篤:專一,一心一意,篤厚。理解實詞要依據語境、詞*等。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爲理解B

12.

試題分析:D①是寫這裏很少有供人行走的山路的原因  ②不是直接表現石門湖優美景*  ⑥是說靈鷲山雖然悠遠,荒無人煙的路程對於篤信佛教的人來說,卻像是一天就可以到達。並不是表現優美景*。

考點:篩選文中的資訊。能力層級爲C

13.

試題分析:C在慧遠看來,所看到的大自然都是無所主宰、隨順自然的,應當不會因爲遊者的感情而起增添什麼情致。他領悟到那些幽隱之人神祕的感悟,通達永恆事物的至深之情,其實是神靈賜給的禪趣,並非僅僅是眼前美麗的山水。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爲分析綜合C

14.

試題分析:翻譯句子應以直譯爲主,要求語句要通順,關鍵詞語翻譯要準確,特殊句式要體現出來。注意下列詞語的翻譯:斯、奔、悅、矚、厭、豫、信。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爲理解B

附【參考譯文】

石門在東林寺南方大約十餘里處,它另外還有一個名稱叫“障山”。山腳和周圍起伏的羣嶺相連,山體超越身邊的山脈獨自矗立。衆多的山泉在這裏匯合,兩峯並肩而立,澗水從中流出,傾斜的危巖在水中映出倒影,朦朧的景*水霧般覆蓋着大自然,因此纔有了石門這個名字。這裏雖然是廬山的一角,但確實是一大奇觀。它的奇麗只在民間傳說中代代相傳,真正親眼看過的人卻並不多。因爲瀑布湍急,*無法到達,山上的石徑往復曲折,阻礙重重難以行走,所以,這裏很少有供人行走的山路。

隆安四年仲春的一天,因爲我和大家想一同吟詠山水,就拄着錫杖去石門遊玩。當時,共有志趣相投的人三十多位,大家都早早地起來穿好衣服出門了,悵然的心情也增加了不少興致。山林雖然幽暗深邃,但大家仍然開闢道路競相前進;走過的險路重重,但每個人都爲自己見到的景*感到滿足。到了石門澗,衆人就攀着樹木揪着蒿草,翻越險峯涉過淺灘,相互攙扶着,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到達最高峯。最後,終於登上山頂了,背倚岩石,美麗的景*環繞身邊,仔細地往山峯下觀看,這才知道廬山七嶺之美,皆蘊藏於此:兩座山峯對峙在前方,重重的山岩疊聳在後面。一圈圈的環形山巒圍繞在周圍如同屏障,一塊塊高聳的岩石支撐起一片開闊的空間。這些岩石有的像石臺,有的像石池,有的像宮館……看到可以比擬的景物,讓人感到無比喜悅。還有一道道的清泉先是分開流出後又合在一起瀉下,天池裏的潭水像鏡子一樣映照着天空,**的石頭散發着光*,鮮明得像展開了美麗的面容,鬆柳和芒草這些草木生長得茂盛而耀人眼目。它們向我們完整地展示了造物的神奇和美麗。

這一天,大家的心情奔放而又喜悅,四處遊覽都還不覺得滿足。但是,遊覽時間不是太久,天氣卻多次發生變化:一會兒高空雲霧聚集,周圍的一切景象都隱藏在其中;一會兒流動的陽光返照回來,羣山在水中投下了清晰的倒影。雲霧開闔之際,它的形狀就像是有靈氣一樣,讓人難以預測。正要重新開始登山時,一羣飛翔的鳥兒在空中振動着翅膀,遠處猿兒鳴叫的聲音也十分清晰,飄動的雲*像仙人的車駕,悽清的聲音仿若傳說中的仙樂。這一切雖然都處於朦朧之中,但是足以讓人心神歡暢。但快樂不宜過度,長久保持是最主要的。當一個人怡然自得時,確實是意趣無窮呀,只是不容易用語言表達出來。

往回走的時候我就在想:在山谷之間,所看到的大自然都是無所主宰、隨順自然的。應當不會因爲遊者的感情而起增添什麼情致,但仍然讓人對大自然有這樣深的感受,這難道不是在用一種空明虛靜的景*開闊我們的觀想,用悠閒深遠的境界讓我們的情致更加篤厚嗎?我先後三次重複這樣的話語,仍然沒有找到*。不一會兒,太陽落下山去了,眼前的景物已經模糊不清,我這才領悟到那些幽隱之人神祕的感悟,通達永恆事物的至深之情,其實是神靈賜給的禪趣,難道僅僅只是眼前美麗的山水嗎?

於是在山嶺之間徘徊,放眼四下張望,只見九*之水彎曲如帶,山嶽像螞蟻穴前的小土堆。因此我推想,物體有大有小,智慧也應當是這樣呀。於是不由感嘆:宇宙雖然遙遠闊大,但古今卻是同一個樣子;靈鷲山雖然悠遠,荒無人煙的路程對於篤信佛教的人來說,卻像是一天就可以到達。如果沒有這些哲人,美好的風尚和古蹟怎麼會存在呢?感應深邃的哲理,領悟西方佛法的啓發,心中又是一陣的長久的思索。大家對今日同遊佳景感到十分高興,又感嘆良辰美景難以復再,心中之情不可壓抑,於是一同吟詠詩篇。

知識點:散文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