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屋

位置:首頁 > 練習題 >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黃葆光,字元暉,徽州黟人。應舉不第,以從使高麗得官,試吏部銓第一,賜進士出身。由...

練習題9.92K

問題詳情: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黃葆光,字元暉,徽州黟人。應舉不第,以從使高麗得官,試吏部銓第一,賜進士出身。由...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

黃葆光,字元暉,徽州黟人。應舉不第,以從使高麗得官,試吏部銓第一,賜進士出身。由齊州司理參*為太學博士,遷祕書省校書郎,擢監察御史、左司諫。始蒞職,即言:"三省吏猥多,如遷補、升轉、奉入、賞勞之類,非元豐舊制者,其大弊有十,願一切革去。"徽宗即命釐正之,一時士論翕然。而蔡京怒其異己,密白帝,請降御筆雲:"當豐亨豫大之時,為衰亂減損之計。"徙葆光符寶郎。遼人李良嗣來歸,上《平夷書》規進用,擢祕書丞。葆光論其五不可,大概言"良嗣凶黠忿鷙,犯不赦之罪於鄰國,逃命逭死,妄作《平夷》等書,萬一露洩,為患不細。中祕圖書之府,豈宜以罪人為之?宜厚其祿賜,置諸畿甸之外。"又言:"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剛健者君之德,而其道不可屈;柔順者臣之常,而其分不可亢。苟致屈以求合,則是傷仁,非所以馭下也;苟矯亢以求伸,則是犯分,非所以尊君也。"帝感悟,命近臣讀其奏於殿中。自崇寧後,增朝士,兼局多,葆光以為言。乃命蔡京裁定京陽請一切廢罷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禮制局詳議官至七員檢討官至十六員製造局至三十餘員豈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時皆壯之。政和末,歲旱,帝以為念。葆光上疏曰:"太師蔡京強悍自專,不肯上承德意。太宰鄭居中、少宰餘深依違畏避,不能任天下之責。"疏入不報。且欲再上章,京權勢震赫,舉朝結舌,葆光獨出力攻之。京懼,中以它事,貶知昭州立山縣。又使言官論其附會交結,洩漏密語,詔以章揭示朝堂,安置昭州。京致仕,召為職方員外郎,改知處州。州當方臘殘亂之後,盡心收養,民列上其狀。加直祕*,再任,卒,年五*,州人祠之。

(節選自《宋史•黃葆光傳》)

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乃命蔡京裁定/京陽請一切廢罷/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禮制/局詳議官至七員/檢討官至十六員/製造局至三十餘員/豈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時皆壯之/

B.乃命蔡京裁定/京陽請一切廢罷/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禮制/局詳議官至七員/檢討官至十六員/製造局至三十餘員/豈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時皆壯之/

C.乃命蔡京裁定/京陽請一切廢罷/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禮制/局詳議官至七員/檢討官至十六員/製造局至三十餘員/豈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時皆壯之/

D.乃命蔡京裁定/京陽請一切廢罷/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禮制局詳議官至七員/檢討官至十六員/製造局至三十餘員/豈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時皆壯之/

14.下列對文中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是

A.不第,又叫“落第”、“ 下第”,指科舉考試不中,“及第”與之相反。

B.太學,是*古代的大學,學生的出身多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貧寒者。

C.擢,只提拔、提升。表示提升官職的還有聲,拔,陟,晉,遷、徙等詞語。

D.致仕,指古代官員辭官退休,也稱致事,致政的,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葆光了解時局,善於論事。他請求革除相關弊端,得到皇帝的認可。遼人李良嗣投奔大宋,朝廷提拔他任祕書丞,黃葆光層層剖析,提出反對意見。

B.黃葆光生*耿直,不畏權勢。蔡京假裝請求全部罷兼任官員,他挺身而出上言明議,他關於旱災的奏疏送入後沒能上報,他不畏蔡京權勢,欲再上章。

C.黃葆光剛者易折,屢受陷害。他因蔡京的中傷,被貶知昭州立山縣,又因蔡京指使言官論葆光附會交結、洩露祕語罪,被貶安置昭州。

D.黃葆光盡心治理深受百姓愛戴,方臘起義時候,他在除州進行治理,百姓將他的治績上報,他去世後,州人為他修建祠堂祭供他。

16.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中祕圖書之府,豈宜以罪人為之?宜厚其祿賜,置諸畿甸之外。

(2)苟致屈以求合,則是傷仁,非所以馭下也。

【回答】

13.B

14.C

15.B

16.(1) 中祕是藏圖書的地方,怎麼適合讓罪人主持?應當給他豐厚的路上,安置他到京城之外的地方。(豈,怎麼,1分;厚,使……厚,1分;諸,之於,1分;句意2分)

(2) 如果,君主委屈而求和,就是傷害了仁義,不是統治下臣的辦法。(苟,如果,1分;所以,用來……的辦法,1分;馭,統治,1分;句意2分)

【解析】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題,可以先整體閱讀文段,本句正確標點:乃命蔡京裁定/京陽請一切廢罷/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禮制/局詳議官至七員/檢討官至十六員/製造局至三十餘員/豈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時皆壯之/,斷句還可以根據文段中的動詞判定句讀。也可以抓句中的人名“葆光”“ 京”、官職等專有名詞和代詞“製造局”“ 檢討官”,虛詞“以”等。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對於文言斷句型別的題目,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瞭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覆、辨句式。本題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先抓人名“葆光”“ 京”、官職等專有名詞和代詞“製造局”“ 檢討官”,虛詞“以”等。斷句更多情況要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③“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誌: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誌,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後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於利用虛詞斷句,這裡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後冒(:),“哉”後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於”“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後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識記文學常識的能力。C項中“遷” 指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徙”, 表示一般調職。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古代官職任免升降的還有一些常用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B項“沒能上報” 錯誤,因為“皇上沒有回覆”。原文“疏入不報”可以知道“報”是回覆的意思。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技巧點撥】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即可發現是犯程度不當的錯誤。

16.

【試題分析】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1)豈,怎麼;厚,使……厚;諸,之於;(2)苟,如果;所以,用來……的辦法;馭,統治。文言文翻譯最主要是抓得分點,考生把兩句放到原文中,根據上下文意思,再結合句中得分點來翻譯句子。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後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閱讀翻譯四字訣:首覽全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詞。詞句難解,前後聯絡。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領會語意。翻譯整句,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務求直譯。字詞句篇,連成一氣。翻譯完畢,檢查仔細。

參考譯文:

黃葆光,字元暉,徽州黟縣人。應舉進士沒有考中。因為跟隨出使高麗而得到官職,參加吏部銓選考試第一,賜進士出身。尤齊州司理參*任太學博士。提拔為監察御史,左司諫。剛到任,就上奏“三省的官吏太多,像遷補、升傳、奉入、賞勞之類,不是元豐舊制,有十大弊端,希望全都革除。”徽宗當即命令改正,一時之間,官吏一致稱頌。而蔡京與他的政見不同,感到憤怒,祕密稟告回中,請求下聖旨:“在富饒*的太平之時,出了衰落,減損的計謀。”葆光被調任符寶郎。遼人李良嗣來歸,上《平夷書》求進用,被擢升祕書丞。葆光從五個方面論述,他不能擔任。大意是"良嗣凶惡狡猾殘忍,在鄰國犯了無可赦勉的罪行,逃命必死,胡亂寫的《平夷》等書,萬一露洩出去,造成的禍患不小。中密室藏圖書的地方,怎麼適合讓罪人主持?應當給他豐厚的俸祿,安置他到京城之外的地方。”又說:"君主尊貴如天,人臣卑下如地。剛健是君主的品德,道義不能受到委屈,柔順是人臣的綱常,名分不能過分。如果委屈而求和,就是傷害了仁義,不是統治下臣的辦法。如果超越而求進,就是違犯名分,不是尊崇君王的正確方法。“慧聰感動信物,祕境城在宮殿中宣讀葆光的奏章。自崇寧以後,增加朝廷官員,兼任官職的人很多。葆光說” 小李只覺得憑一關打到七元,檢討官達十六元,製造局打三十多元,難道不能減去一兩個,以表明天子的意圖?“當時的人都認為他勇敢。政和末年天大旱,皇帝為此擔憂。葆光上疏說:"太師蔡京強橫專斷,不肯上成聖德之意。太宰鄭居中、少宰餘深依依順畏懼,逃避責任,不能承擔匡正天下的職責。”奏章送入後,卻沒有回覆。葆光將要再次上奏,蔡京權勢極大,全場大臣都不敢說話。葆光獨自抨擊。蔡京懼怕,以其他的事情中傷,葆光被貶任知昭州立山縣知縣。蔡京又讓諫官論述葆光附會交結,洩露祕密。安置昭州。蔡京退休,葆光被召為職方員外郎,改任處州知縣。州處於方臘變亂之後,葆光進行治理時,百姓休養生息,百姓把他的治績上報。加授直祕*,連任,去世,終年58歲,州人為他修建祠堂祭供。

知識點:人物傳記類

題型:文言文閱讀